勤學、省己、重教、美政
1.學不可以已
荀子開篇就提出:“學不可以已。”人的一生,不論從事什么事業,在朝在野,都必須勤奮學習,努力修身,體察躬行,爭取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前進與創新。他說:“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第1頁)學習,首先是修養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行智慧,學習不單純是獲取知識技能,最重要的是修養自己的思想素質水平。荀子說:“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勸學》,第8頁)
學習要立志,下決心,“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第3頁),要堅持,要下功夫,要專心致志,“學也者,固(專心致志)學之一也”“君子結(專注)其一也”(《勸學》,第12頁),讀書學習要經常,要堅持,要專注,不能從字面上讀了就算完事,要反復思考體會,用以指導自己的思想言行,要結合不同時期的現實實踐,探索思考,分析解決新的問題。荀子深刻指出:“故學數有終(讀書可完),若其義不可是須臾離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勸學》,第8頁)荀子將勤學慎思,指導個人言行,看作是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別來認識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
“學”為什么“不可以已”?因為實踐在發展,時代在進步,而人的實踐經驗思想境界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所以我們要在新的實踐基礎上向發展著的事物學習,向實踐學習,向他人學習,“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非十二子》,第89頁), “人之于文學(文化教育),猶玉磨也……子貢、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大略》,第568頁),荀子嚴肅指出:“少而不學,長而無能也。”(《德行》,第616頁)
2.君子博學而日叁省乎己,則知(智)明而無過矣
荀子反復強調學習要聯系思想實際,他說:“君子博學而日叁省乎己,則知(智)明而無過矣。”(《勸學》,第1頁)讀書學習只有“省乎己”,才能進德益智,提高修養,在做人做事的實踐中少犯錯誤。荀子通俗而深刻地指出:“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慎重行為),一可為以法則(表率)。”(《勸學》,第8頁)學習不僅要內省乎己,學、思、行相結合,“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時刻)之學也”(《勸學》,第3頁),通過學習,要使自己的行為端莊恰當,“君子慎其所立乎!……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最高智慧)”(《勸學》,第3頁)。
學習要研究現實問題,也要重視學習歷史經驗,“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勸學》,第1頁)。許多歷史經驗是可以為現實服務的。學習要繼承優秀歷史傳統和革命傳統,要向實踐學習,“見善,修然(整飭)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驚懼)必以自省也”(《修身》,第15頁)。學習工作中要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意見,要善于自我批評,“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修身》,第15頁)。荀子特別強調德行對于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性,他說:“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之謂成人(成熟)。”(《勸學》,第13頁)意思是說只有堅持德行操守,才能夠看準方向,堅定不移;只有堅定不移,才能夠隨機應變。能夠做到這些,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成熟了。
3.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
荀子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不快。人有不快,則法度壞。”(《大略》,第576頁)國家要興盛,必須尊師重傅,也就是尊師重教。只有尊師重傅,國家的法度才能傳承。走向衰敗的國家,必然輕師鄙傅,于是人們就不相互尊重,法度就會衰敗,荀子指出了教育對于國家興衰的重要性。
教育的重要性,歷來被人們所認識,人受教育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學校教育或行業師傅。荀子說:“學莫近乎人。”(《勸學》,第8頁)要學好知識專業技能,修養自己的品德,最好就是尊重親近教師。重視教育就要尊重知識,尊敬教師,要使教師擁有合理的經濟政治待遇和社會地位。荀子說:“君子隆師(尊師)而親友。”(《修身》,第15頁)不僅學生要尊師,全社會都要尊師。教師傳道授業,言傳身教,其思想道德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荀子說:“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修身》,第26頁)
教育和教師,在任何時代都應當受到重視和尊重,因為“人無師(未經過教育)無法(不懂得道德法律禮義)而知(智),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云能(有才干)則必為亂”(《儒效》,第131頁)。教師教育對人的一生的影響是很大的,貪、腐、盜、賊、匪等都是因為沒有受到真正良好的教育,人無德行禮義是百事可為的。
4.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
荀子提出治國先修身,各級官吏都應當是人民的表率,“聞修身,未嘗聞治國者也。君者(包括各級領導者),儀(柱子)也,民之景(影子)也,儀正而景正。君者,盤也,民者,水也,盤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聞修身,未嘗聞治國也”(《君道》,第247頁)。治國先修身,修身才能治國,才能成為人民的表率,上級是下級的表率,官員是人民的楷模。
“古之所謂仕者,厚敦(忠厚)者也,合群者也……樂分施者也,遠罪過者也,務事理者也,羞獨富者也。”“君子能為可貴(尊重),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非十二子》,第92至93頁)君子從政的原則是:“主尊重之,則恭敬而僔(音懲,謙讓);主信愛之,則謹慎而嗛(謙虛);主專任之(信任放手),則拘守而詳(謹慎,熟悉政令法度);主安近之(親近),則慎比而不邪(不違法亂政)……貴而不為夸(仗勢),信而不處謙,任重而不敢專;財利至則言善而不及也(推讓),必將盡辭讓之義然后受,福至則和而理,禍至則靜而理,富則廣施,貧則用節,可貴可賤也,可富可貧也,可殺而不可使為奸也。”(《仲尼》,第103頁)
我們要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做事,“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 “意志定乎內,禮節修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官,忠信愛利形乎下”, “其為人上也如此,何謂其無益人之國乎”? “人主用之,則勢在本朝為宜;不用則退編百姓為愨(音確,誠實忠厚);必為順下矣。雖窮困凍餒,必不以邪道而貪;無置錐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義……勢在人上,則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則社稷之臣,國君之寶也。雖隱于窮閻漏屋,人莫不貴之”, “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效》,第111頁)。
總之,有機會為政,就忠實誠懇做好政事,為國獻力,為民謀利。在下為民,則遵守法紀,以身示范,移風易俗,做有利于國家社會的人。這樣的人,雖在民間,也必為社會所尊重。
5.養心莫善于誠
荀子關于個人思想道德修養的論述是很全面的,要求做到學、誠、寬、公、儉等,他說:“君子養心莫善于誠……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不茍》,第40頁)政治必須講誠信,必須取信于民,對己對人,對政事公務,必須誠心誠意,忠于責任義務與職守。此外,還要寬容、正直、公道。荀子說:“君子寬而不慢(怠慢),廉(有原則)而不劌(傷害人),辯而不爭(不強詞奪理),察而不激(明察而不偏激),寡立而不勝(正直而不盛氣凌人),堅強而不暴(立場堅定,不粗暴),柔從而不流(態度溫和,不同流合污),恭敬謹慎而容(寬容)”,“溫溫恭人,惟德之基”(《不茍》,第35頁)。
做人要恭敬、忠信、禮義、愛人,“體恭敬而心忠信,術(行)禮義而情愛人,橫行(走遍)天下,雖困四夷(不同民族地區),人莫不貴(尊重)。勞苦之事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端愨誠信,拘守而祥(舉止善良),雖困四夷,人莫不任(信任)”(《修身》,第22頁)。要正確看待物質利益,不為私欲所驅使,做到貧而不生奸,富而不生邪。“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故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虧損)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而怠乎道。”(《修身》,第21頁)“畏患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拉幫結派),言辯而不辭(嘩眾取寵),蕩蕩乎!其有以殊于世也(不同于世俗)。”(《不茍》,第33頁)
“君子貧窮而志廣,富貴而體恭(謙恭)……怒不可奪(處罰不過分),喜不過予(獎勵不過頭),是法勝私也……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修身》,第29頁)因為“公生明,偏生暗,端愨(音確,誠懇)生通,詐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不茍》,第45頁)。
在個人道德修養方面,荀子特別談到榮辱義勇等方面的問題,他說:“橋泄(驕慢)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屏(排除)五兵(五種兵器)也,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故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榮辱》,第48頁)有些人為一己之私欲,或一時之私忿而亡命惡斗,這不是勇敢,而是私斗忘身。“凡斗者(為私欲而斗)……憂以忘其身,內以忘其親者。”(《榮辱》,第52頁)“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屈服),是君子之勇也。”(《榮辱》,第53頁)荀子得出結論說:“恭敬,禮也;調和,樂也;謹慎,利也;斗怒,害也。君子安禮樂利(悅愛),謹慎而無斗怒,是以百舉不過也(一切行為都不會有過錯)。”(《臣道》,第279頁)
“君子言有壇宇(原則界限),行有防表(準則),道有一隆(推崇正道)。”(《儒效》,第136頁)“崇人之善,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道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不茍》,第35至36頁)“仁者敬人……敬人有道,賢者則貴而敬之,不肖者則畏而敬之;賢者則親而敬之,不肖者則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若乎忠信端愨(誠懇)而不傷(傷害),則無接而不然(接交往來都一樣),是仁人之質也。”(《臣道》,第278頁)
上一篇:勤儉節用,厚養薄葬
下一篇:發展經濟,重視教育,革新舊弊,移風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