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的人才觀念
1.世必有才,隨時可用
唐太宗時期的君臣認識到人才是治國興邦之本,但人才從何而來,世上有無人才,他們之間的認識并不一致。貞觀二年,唐太宗對封德彝說:近來我要你推舉人才,為何未見有被推薦的?回答說:我盡力去考察了解,但是沒有發現奇才怪能的。唐太宗說:“非賢不理,惟在得人”, “使人如器,不借才于異代,皆取士于當時”, “且何代無賢,但患遺而不知耳”, “忠烈之士,何代無之”(第285、167、294頁)。每個時代不是有沒有人才的問題,而是在于是否尊重人才,發現人才,識別人才的問題。唐太宗批評封德彝說:“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資治通鑒》一九四卷,貞觀元年)唐太宗指出:“廣開耳目,求賢訪哲。”(第166頁)從實際情況看,人才不濟的地方,往往就是不重視發現、培養、使用人才的地方。
2.人才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
德行學識因時代不同而要求有別,但其基本原則是相同的:才為行之資,德為才之帥。任何時代,選才用人,都把道德品行放在第一位,學識才能則是必備的條件。唐太宗說:“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難致理,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第400頁)沒有學識才能,也不能勝任工作,“人臣若無學業,不能識前言往行,豈堪大任”(第400頁)。特別是在“太平之時,必須才行俱兼,始可任用”(第170頁)。德與才并非都是統一的,才高者未必德厚,重才輕德,危害很大,“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資治通鑒》一卷,周紀一)。
3.人才須要教育培養
領導者沒有一定的知識、學問、經驗、能力,是做不好工作的,為了事業的發展,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總結新經驗,開創新局面。為此,要堅持讀書學習,教育培訓。貞觀二年,唐太宗對房玄齡說:“為人大須學問。”古人說:“不學,墻面,事惟煩。”(第365頁)就是說,不讀書,如面對墻壁,遇事就會困擾。“夫不學,則不明古道,而能致太平者,未之有也。”(第223頁)人才須要教育培養,好比“玉雖有美質,在于石間,不得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若遇良工,即為萬代之寶”(第35頁)。今天,領導者學習的內容更多了,有關于政治理論,也有各行各業的專業知識,科技經營管理知識,同時也要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領導是一項綜合性、互動性、多變性的創造性工作,沒有豐富知識、學問、經驗等,是很難適應時代要求的。
4.如何評價和使用人才
人才都不是全才,全能的冠軍是沒有的,用人不能求全責備。唐太宗提出“使人如器”,用其長,避其短。“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已長格物”(第46頁)。對于人才的缺點錯誤,也要實事求是地分析,不“以小惡棄大善,或以小過忘大功”(第184頁)。“小人非無小善,君子非無小過,君子之過,蓋白玉之微瑕,小人之善,乃鉛刀之一割;白玉微瑕,商賈之所不棄,小疵不足以妨大美也。”(第319頁)對于個人的某些缺點,不必苛求。“君子不能無小過,茍不害于正道,斯可略矣。”(《資治通鑒》一九四卷,貞觀十一年)對于反對過自己的人,那些當時不明真相或已經認識錯誤,改變立場的,也應信任使用。唐太宗說:“魏徵往者實為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第52頁)對于人才,必須放手使用,充分信任,不要“任之雖重,信之未篤。信之未篤,則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則心懷茍且”。在人才問題上,很多領導者是不知人,或知而不任,任而不信,或“即信而又使小人參之”, “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無以事上,信之為道大矣”(第155頁、332頁)。在選才用人問題上,也要堅持正派公道“今所以擇賢者,蓋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問堪否,且以新故異情”(第308頁)? “拔人物則不私于黨,負事業則咸盡其才。”“選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委任各盡其用。”(《舊唐書·太宗本紀》)否則,領導者之間,上下級之間就會產生疑慮,影響團結,甚至形成派別,產生分裂,等等。此外還規定了尊重優待年老致仕文武內外官員的制度。
5.“六觀”“六正”“六邪”是考察識別人才的重要方法
魏徵說:“知人之事,自古為難。”“知人既以為難,自知誠亦不易。”他據漢朝劉向的《說苑》提出了考察人才的方法,即“六觀”“六正”“六邪”,也就是考察識別人才的幾個主要方面。
“六觀”即“貴則觀其所舉,富則觀其所養,居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因其材以取之,審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長,摒其所短。進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則不嚴而自勵,不勸而自勉矣。”(第180頁)
所謂“六正”,說的是對人才正面的要求。即“一曰萌芽未動,行兆未見昭然獨見存亡之機,得失之要,預禁乎未然之前……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虛心盡意,同進善道,勉主以禮儀,論主以長策……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夙興夜寐,進賢不懈,數稱往古之行事,以厲主意,如此者,忠臣也。四曰明察成敗,早防而救之,塞其間,絕其源,轉禍以為福……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職事,不受贈遺,辭祿讓賜,欲食節儉,如此者,貞臣也。六曰家國昏亂,所為不諛,敢犯主之嚴顏,面言主之過失,如此者,直臣也。”
何謂“六邪”,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壞干部的六種表現或六種類型。“一曰安官貪祿,不務公事,與代沉浮,左右觀望,如此者,具臣也。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為皆曰可,隱而求主之所好而進……如此者,諛臣也。三曰內心險诐,外貌小謹,巧言令色,妒善嫉賢,所欲進,則明其美,隱其惡;所欲退,則明其過,匿其美。使主賞罰不當,號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飾非,辨足以行說,內離骨肉之親,外構亂于朝廷,如此者,讒臣也。五曰專權擅勢,以輕為重,私門成黨,以富其家,擅嬌主命,以自顯貴,如此者,賊臣也。六曰諂主于佞邪,陷主于不義……使主布惡于境內,聞于四鄰,如此者,亡國之臣也。”(第180~181頁)
以上“六正”“六邪”是領導者正反兩面的一面鏡子,也是考察識別人才的思路。那些貪污腐敗分子,無不是中了“六邪”,一旦“六邪”橫行,“六正”不興,事業就快要衰敗了。倡“六正”,滅“六邪”,則國家長治久安,事業興旺發達。
上一篇:《論語》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仁
下一篇:一樹而百獲者,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