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對領導者品德素質要求的論述
1.爽邦由哲,建官惟賢,位事惟能
《尚書》對領導人才素質要求的論述很多,集中一點,就是要選用品德高尚、聰明能干的人,千萬不用奸邪小人。我們的先人歷來主張治國理政,必須慎重選拔人才,可高度概括為“爽邦由哲”(《尚書·周書》第266頁), “建官惟賢,位事惟能”(《尚書·周書》,第230頁)。《周易》主張“開國承家,小人勿用”。韓非子也指出:“任人以事,存亡治亂之機也”(《韓非子·八說》)。用什么人的問題,是關系到國家存亡治亂的根本大事,“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尚書·商書》,第149頁)。周朝統治者在總結歷史經驗時說:“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音先,奸佞的人)人,其為吉士,用勱相我國家。”(《尚書·周書》,第380頁)意思是說,今后治政選官千萬不要任用貪利奸佞的小人,應當選拔德才兼備的人,努力把我們的國家治理好。
“所寶惟賢,則邇人安。”(《尚書·周書》,第249頁)如果將人才看作國家的珍寶,人民就會安居樂業,反之則“天吏逸德(過錯),烈于猛火”(《尚書·虞夏書》,第104頁)。各級官吏貪腐敗德亂法,人民如遭烈火之災,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說:“小人持才當政,如猛虎添翼,禍國殃民大矣!”
2.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為政無公德,就有可能殺身毀名,“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尚書·周書》,第388頁)。用公心去消除私欲,人民就會信任擁護你。商朝的統治者教育其官員“汝克黜乃心,施實德于民”(《尚書·商書》,第159頁)。你們要去掉自己的私心,把實在的好處給老百姓。管子直接指出:“無私者可置以為政。”“授有德,則國安。”(《管子·牧民第一》)用干部要用品德高尚的人,尤其是大公無私的人。司馬光在總結歷史上用人經驗指出:“為政之道,莫若至公。”(《司馬光文集》25卷)荀子說:“公生明,偏生暗。”“夫私視則目盲,私聽則耳聾,私慮則心狂,三者皆私設,精則智由無公。”(《呂氏春秋·季冬紀第十二》)一切從私心出發,就不會有什么公正、公平、公道,所以說:“治天下也,必先公。”(《呂氏春秋·孟春紀第一》)
3.君子所,其無逸
“君子所,其無逸”(《尚書·周書》,第33頁),這是姜尚對周成王的教誨。就是說,君子從政做官,在政務崗位上,不要貪圖安逸,特別是不要驕奢淫逸,“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尚書·虞夏書》,第54頁)。不要效法那些只貪圖享樂,放縱私欲的人,在領導崗位上要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處處謹慎,辦好一切政務,姜尚要求各級官員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尚書·周書》,第337頁)。做官的人,先下去體驗人民耕種的艱難,然后當你在歡樂時,就能體會到人民的痛苦了。姜尚接著說:“治民祗懼,不敢荒寧。”(同上,第338頁)從事政務,要十分謹慎,惟恐有失,千萬不要荒廢政事,只圖享樂安逸。姜尚進一步指出:“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同上,第339頁)不知人民生產勞動的艱苦,不聽取人民的呼聲,一味追求享樂,沉溺在腐朽生活之中,姜尚告誡各級統治者:“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同上,第342頁)統治者絕不可驕奢淫逸,觀賞珍奇,貪圖安逸,游獵,游樂,過著糜爛的生活,只知搜刮民脂民膏,如此以往,必將禍國毀身。
4.滿招損,謙受益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虞夏書》,第47頁)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古訓,毛澤東也教導我們:“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領導者特別是年輕的領導者,不要稍有作為,就忘乎所以。《尚書》反復教人謙遜不驕,“位不期驕,祿不期侈”, “居寵思危”, “推賢讓能,庶官乃和”(《尚書·周書》,第388頁)。領導者不可主觀武斷,研究問題或做決定,要“稽于眾,舍己從人”(《尚書·虞夏書》,第37頁)。多參考他人的意見,舍棄自己不正確的想法,聽取他人正確的意見。對下級不要苛繁,對人民要寬厚,即“臨下以簡,御眾以寬”(同上,第41頁)。劉向在《說苑》中也說:“高上尊貴,無以驕人,聰明圣智,無以窮人。”“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是而違眾,勿以辯說為必然。”(《六韜·立將》)
5.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以治國,儉以持家。今天,我們提倡勤政廉政,擔任公職要勤政,治家要節儉,所謂“恭儉惟德”(《尚書·周書》,第388頁)。擔任公職,處理政務要謹慎。勤儉是一種美德,現在,勤儉是國策,是治國方略,“節用其財,其治養儉,民富國治”“故節于身,誨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第六》)。驕奢淫逸,敗國喪家,韓非子在總結歷史經驗時也指出:“常以儉得之,以奢失之……儉,其道也。”(《韓非子·十過第十》)他把儉看作一項治國原則。孔子也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以勤儉為榮,以驕奢為恥,應成為社會共識。
6.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人品道德是關系到國家興衰、社會穩定、人際關系和諧健康發展的問題。人無道德,無異于禽獸。德者,國之基。德之所在,天下歸之。江澤民同志指出要:“以德治國。”《尚書》十分強調道德在社會政治領域的主導作用,所謂“德為善政”, “德惟治,否德亂”,治理國家最好是德治,不重視德治,國家就會動亂。
道德修養須從小事做起,“不矜細行,終累不德”(《尚書·周書》,第250頁)。一個人平時不注意小節,終損大德,“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尚書·商書》,第118頁)。平時要不好色,不貪財,否則“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尚書·周書》,第250頁),最后落得個身敗名裂。“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尚書·周書》,第249頁)已成為千古格言。
上一篇:《中庸》的為政之道
下一篇:《論語》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