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
中國著名的軍事謀略著作,作者和成書時間不可考,估計可能在明、清際,此書原是抄本,1941年在陜西 縣一個書攤上發現。“三十六計”之稱源于“三十六策”,最早見于《南齊書·王敬則傳》。全書不分卷,分六套三十六計,前冠一段總說文字,后附一段殘缺的跋語。六套計中,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是處于優勢情況下使用的計謀;混戰計、并戰計、敗戰計,是處于劣勢情況下使用的計謀。《三十六計》是集古代兵家“詭道”之大成,專門論述軍事謀略的著作。它以《易經》的陰謀燮理,推演兵法的奇正、剛柔、攻守、進退、主客、虛實等的相互轉化,含有豐富的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如總說中指出:“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從“數”與“術”、“陰”與“陽”的辯證關系,推演出計謀的運用要根據客觀情況發展變化,不能生搬硬套和預先憑空安排,為全書提供了思考問題的辯證方法。在闡述每一計謀中作者都注意到矛盾對立雙方的相互轉化,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轉敗為勝;還注意到局部與全局的關系,認為“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全書還貫穿一條戰略戰術原則,即形勢不利不能冒進,敵人強大時不要硬攻。形勢對敵有利時,要“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敵人將多兵眾,不可以敵”。書中還談到戰爭一般規律與計謀的關系,認為“戰爭之事,其道多端。強國、練兵、選將、擇敵、戰前、戰后,一切施為,皆兵道也。惟此比者,大都有一定之規,有陣例可循,而其中變化萬端,詼詭奇譎、光怪陸離、不可捉摸者,厥為對戰之策。”意即戰爭之事,內容極其繁多,但戰爭有一定規律可循,作戰經驗亦可借鑒;然戰爭中的對戰之策,即陰謀奇計卻變化多端,光怪陸離,不易掌握。故云:三十六計者,對戰之策也,誠大將之要略也。將帥必須潛心研究,因時、因地、因敵制變,恰當運用“攻心奪氣”等戰場的一切詭詐奇變,以實現“勝之轉機”的目的。縱觀全書,雖然其中存在一些封建糟粕,諸如借刀殺人、趁火打劫、笑里藏刀、混水摸魚、偷梁換柱、美人計、苦肉計等計謀反映了封建社會政治、軍事斗爭中爾虞我詐、掠奪兼并一類落后、反動的思想內容,但至今存有重要的價值,不失為一部好書。
上一篇:丁日昌
下一篇: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