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筠》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吳筠》人物故事小傳
吳筠,字貞節(jié),號“宗玄先生?!比A陰(今屬陜西華陰)人,唐代道士,一說為魯中儒士。少年時代就很博學(xué),文章寫得很好。因不屑于流俗,在嵩山潘師正門下出家當(dāng)了道士。他善著述,一次在剡郡,與越中文士舉行詩酒之會,所著詩文,傳于京師。玄宗曾把他召入宮廷,詢問尋仙求道之事。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李林甫、楊國忠掌握朝政,政治腐敗,吳筠請求回到嵩山,沒有得到允許。安史之亂的前夕,他離開朝廷。不久中原大亂,江淮不寧,于是東游天臺、剡中,與李白、孔巢文交游。著作有《玄綱論》、《神仙可學(xué)論》等傳世。
〔正 史〕
吳筠,魯中之儒士也。少通經(jīng),善屬文①,舉進(jìn)士不第。性高潔,不奈流俗,乃入嵩山,依潘師正②為道士,傳正一③之法,苦心鉆仰,乃盡通其術(shù)。開元④中,南游金陵,訪道茅山⑤。久之,東游天臺。筠尤善著述,在剡⑥與越中文士為詩酒之會,所著歌篇,傳于京師。玄宗聞其名。遣使征⑦之。既至,與語甚悅,令待詔翰林⑧。帝問以道法,對曰:“道法之精,無如五千言,其諸枝詞蔓說,徒費(fèi)紙札耳?!庇謫柹裣尚逕捴?,對曰:“此野人之事,當(dāng)以歲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適意?!泵颗c緇黃⑨列坐,朝臣啟奏,筠之所陳,但名教世務(wù)而已,間之以諷詠,以達(dá)其誠,玄宗深重之。
天寶⑩中,李林甫、楊國忠用事,綱紀(jì)日紊(11)。筠知天下將亂,堅求還嵩山,累表不許,乃詔于岳觀別立道院。祿山將亂,求還茅山,許之。既而中原大亂,江淮多盜,乃東游會稽(12)。嘗于天臺、剡中往來,與詩人李白、孔巢父詩篇酬和,逍遙泉石,人多從之。竟終于越中。文集二十卷。其《玄綱》三篇、《神仙可學(xué)論》等,為達(dá)識之士所稱。筠在翰林時,特承恩顧,由是為群僧之所嫉。驃騎(13)高力士素奉佛,嘗短筠于上前,筠不悅,乃求還山。故所著文賦,深詆釋氏,亦為通人所譏。然詞理宏通,文彩煥發(fā),每制一篇,人皆傳寫。雖李白之放蕩,杜甫之壯麗,能兼之者,其唯筠乎?
《舊唐書·隱逸傳》卷一九二
〔注 釋〕
①屬文:屬,連接。屬文,即作文章。②潘師正:唐初道士,茅山第11代宗師。③正一:道教語。道教認(rèn)為,一,為萬物之本;正一,即永恒不變之義。顧歡《夷夏論》:“道稱正一,一歸無死?!蔽宕T峭《化書·道化·正一》:“命之則四(虛、神、氣、形),根之則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謂正一?!雹荛_元:公元713—742年,唐玄宗李隆基年號為開元。⑤茅山:位于江蘇省句容與金壇兩縣之間,原稱地肺山,又名句曲山,為我國道教名山之一。⑥剡:郡名,治所在今山東剡城北。⑦征:召,征召(一般指上對下)。⑧翰林:唐人對翰林院供奉官的泛稱。⑨緇黃:僧道的代稱。和尚穿緇衣,道士戴黃冠,故稱“緇黃”。⑩天寶:公元742—756年,唐玄宗李隆基年號。(11)紊:亂。(12)會稽:郡名,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大業(yè)至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越州為會稽郡。(13)驃騎:將軍名,即驃騎大將軍,位在諸將軍之上。
上一篇:《吳全節(jié)》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吳全節(jié)》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唐中宗昭容上官婉兒》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唐中宗昭容上官婉兒》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