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做實干,精于管理的督陶官員
“濟濟多士,文王以寧。”這是《詩經·大雅·文王》里的名言。御窯瓷器,首在得人,重在多士。御窯瓷器是凝聚繪畫、書法、篆刻、雕塑、釉彩、設計等多種藝術及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
對于御窯的管理,督陶官員,責大任重。督陶官既是個肥缺,用人不當,禍害萬千;又是個要缺,用人得體,成就斐然。在千年御窯史的督陶官中,出現過貪腐之徒。明宣德時太監張善到景德鎮,侵吞精美瓷器,分送親朋好友。后被告發,押回北京,斬首示眾。太監潘相監陶,橫征暴斂,魚肉工匠,招惹是非,激起民變,影響極壞,后被調回。但更多的是勤能之官,清廉之吏。明成化時的督陶官何瓛(音桓),華亭(今上海)人,體恤百姓,為官清廉,年老退職,庶民相送。在鄉安靜,讀書著述,卒年八十五,是“仁者壽”的一例。又如萬歷督陶官陳有年,余姚人,政績顯著,調回京師,官至吏部尚書。門無私謁之客,身有相伴之書。致仕回鄉,出京那天,全部行囊,一篋舊書,一笥舊衣。同僚送行,見之落淚。到了杭州,家人來接,讓買油布,苫蓋房子,以遮漏雨。回到家里,不幸著火,房屋被燒,他租一間房子給妻子住,自己則住在廟里。死后,翻檢屋中舊箱,只有三兩銀子,無法入殮,家人借貸,才算辦了喪事。《明史》有傳。史稱陳有年“羔羊之節,骨鯁之風”,勤慎廉能,名聞天下。
再如清代唐英(公元1682年—公元1756年),沈陽人。出身內務府正白旗包衣(奴仆)。康熙時在內務府造辦處侍役。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受命以“內務府員外郎銜,駐景德鎮御窯廠,佐理陶務,充駐御窯廠協理官”。這一年,他47歲。唐英初到御窯廠,于瓷器燒造,如自己所說:“茫然不曉,日唯諾于工匠之意,惴惴焉,惟辱命誤公之是懼。”唐英面臨新的職責、新的挑戰,是退縮、應付,還是擔當、奮進——放下官員架子,變外行為內行?唐英的回答是“用杜門,謝交游,聚精會神,苦心竭力,與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唐英《瓷務事宜示諭稿序》)。唐英苦學三年,做到“四不、四同、四學、四會”。第一,閉門謝客,“四不”:不應酬,不唱和,不訪客,不出游;第二,放下架子,“四同”:同工匠,同吃飯,同勞作,同休息;第三,鉆研業務,“四學”:學技術,學瓷藝,學窯務,學管理;第四,成為內行,“四會”:會制胎,會彩畫,會釉料,會窯火。三年后,唐英說:“于物料火候、生克變化之理,雖不敢謂全知,頗有得于抽添變通之道。向之唯諾于工匠意旨者,今可出其意旨唯諾夫工匠矣。因于泥土、釉料、坯胎、窯火諸務,研究探討,往往得心應手。”
唐英貢獻,主要有四:一則燒造精美瓷器。他經手瓷器上百萬件,其中精品、絕品,既仿古,又采今,被譽稱:“有陶以來,未有今日之美備!”如主持燒造的乾隆多彩釉大瓶“瓷母”,縱16層紋飾、橫12面開光、施15種彩釉、集宋元明清各種工藝于一器,奇美精絕,巧奪天工,為世界瓷器史上的一座豐碑。二則瓷藝學術貢獻。他編寫出的《陶務述略》《陶冶圖說》《瓷務事宜示諭稿序》等著作,填補瓷藝史上的學術空白,成為瓷器史上的經典文獻。三則制定管理制度。他在人事、財物、統計、核算、工藝等方面,制定制度。《陶成紀事碑記》和《燒造瓷器則例章程冊》,是其重要著作,前者記述57種瓷器工藝,后者擬定313條規章,細致具體,有章可循。早在二百多年前,御窯生產已經實行成本核算,財物管理,觀念超前,可贊可鑒。四則留下大量著作。他有詩文集《陶人心語》《陶人心語續選》,戲曲集《燈月閑情》(含17個劇作)。今人整編匯成《唐英全集》和《唐英督陶文檔》等。
唐英一生,酷愛讀書。《陶人心語》說:“予性喜讀書,每漏下四五,披閱不休。”他業余時間讀書,如“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身為陶官,二十八年,如同一日,敬慎不懈。他從粵關調回江西首巡景德鎮御窯廠時,民眾夾道歡迎:“抵鎮日,渡昌江,闔鎮士民工賈,群迓于兩岸,……且歡騰鼓舞,頗有故舊遠歸之意。”唐英感泣,賦詩詠懷:“青絲染霜回故地,何勞鎮民夾道迎。衰翁有負眾家恩,關外孑身吾陶人。”(《陶人心語續選》)
唐英出身內務府正白旗包衣,雖身份卑賤,卻品行高潔。唐英為人——“未能隨俗惟求己,除卻讀書都讓人”。這是唐英人生觀的寫照:既有嚴于律己的內省,又有寬以待人的胸懷。唐英為官——“真清真白階前雪,奇富奇貧架上書”。這是真的心扉,善的心靈,美的心境。唐英,不幸也奴仆,有幸也奴仆。他之不幸,出身奴仆,沒有享受八旗特權,而任勞、任怨、任貧、任賤,與工匠“同其食息”;他之有幸,出身奴仆,沒有成為八旗紈绔,而善書、善畫、善藝、善陶,被譽為“陶瓷神人”。而有幸與不幸嫁接結出的一枚碩果——唐英功業,燦爛輝煌。從瓷器歷史來看,無論是在當時的中國,還是在當時的世界,都是能站在引領瓷器潮流創新的前沿者,唐英當之無愧。因此,不僅在中國瓷器史上,而且在世界瓷器史上,唐英都應當有著自己的歷史地位。唐英既有論著又懂工藝,既長文史又善書畫,既敏于學又篤于行,既為官員又做工匠。“浮梁城下水,清照使臣心”。其清廉情操,其敬業精神,其理論著述,其“唐窯”精品——作出歷史結論:御窯千年史,唐英第一人。
上一篇:瓷器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下一篇: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