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術自西亞經甘肅傳入
絕大多數中國學者認為冶金術來自西亞。冶銅術出現在西亞的年代不晚于距今7000年,在我國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迄今我國境內出土最早的銅器是甘青地區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刀,還有錐子等器物,它們基本上都是出土在甘肅河西走廊這一帶。
河西走廊地區早期治金遺存分布點
西城驛遺址位于張掖市明永鄉下崖村西北3公里處,介于張掖黑水國南城城址和北城城址之間,東距黑水河約10公里,緊鄰312國道。地處黑河流域中段西側的沖積扇臺地。在探源工程中,為了揭示河西走廊地區早期冶金面貌,探討中國早期冶金技術,我們對張掖西城驛遺址進行了發掘,同時開展河西走廊地區早期聚落研究,2010年—2013年,聯合開展了4個年度的發掘工作。4年共發掘了1350平方米,發現史前時期的房址90座,墻體19段,窖穴或垃圾坑357個,灶坑12個,灰溝19條,墓葬19座;獲取陶器、石器、骨器、銅器、玉器、碳化作物、冶金遺物等各類遺物兩千余件(份)。最為引人矚目的是出土了相當數量的銅器,主要有錐、環、刀、條等,并發現了制作銅鏡和權杖頭所用的范。銅器隨著年份的推移逐漸增多。各期段均以銅錐為主。
西城驛銅器的材質二期以紅銅為主,三期以合金為主,合金技術日益成熟。這個遺址提供了大約距今4000年到4200年之間的冶銅技術的情況。從礦料來源來看,河西地區北為天山——北山成礦省,南為祁連成礦省,蘊藏著大量的礦產資源。礦源可能就在河西走廊地區。
從西城驛發掘及調查情況來看,河西走廊發現冶金遺存的遺址間看不出生活資料或礦物資料的供求關系;各遺址在聚落內獨立完成冶煉、合金配比、器物生產等;比中原地區夏代的制作銅器的產業鏈簡單,比遼西地區紅山文明的產業鏈略微復雜;可能與社會復雜程度相關。
這個遺址的發掘的重要意義就是對中國早期冶金起源及相關問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源,特別是為早期東西文化交流,尤其是冶金術的傳入情況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簡單總結來說,銅制品可能在距今5000年左右,已經進入到河西走廊,冶銅技術最晚在距今4500年已經傳入甘肅地區,然后繼續向東傳入黃河中游地區。
需要指出的是,冶金術在傳入中原地區之后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為中華文明一個重要特色。西亞的銅器基本上都是兵器、裝飾品、工具,但是傳入中國之后,青銅容器的鑄造技術被發明了。隨著青銅容器的制作技術不斷成熟完善,青銅容器與等級身份聯系起來,只有高級貴族才能擁有青銅器,從而形成青銅禮器的制度。另外銅料和銅器的制作都被王權所控制,由專業的手工作坊來制作,這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點。
堯、舜、禹的“堯”這個時期的陶寺遺址在山西南部被發現,很可能是堯的都城。這個城址面積將近300萬平方米,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功能分區,有宮殿區、倉儲區、居住區和墓葬區。墓葬有1000余座,其中大型墓葬出土了陶龍盤、陶鼓、鼉鼓、大石磬、玉器、彩繪木器等表明等級身份的高等級文物,尤其是出現了銅器,表明當時社會已經有明顯的分化。這些發現引起海內外學術界的關注。現在的研究表明,青銅器冶銅技術傳入中國之后,產生了兩個區域的中心,一個是西北地區以河西走廊這一帶為代表,延續到西亞中亞,主要是裝飾品、武器和小件的工具。另一個在黃河中原地區,它主要精于青銅容器的制作及禮器的制作,形成了一個真正具有中華文明特色的冶銅中心。
位于洛陽東郊的偃師二里頭遺址,是夏代后期的都城。在該遺址的中部,發現了內有多座宮殿的宮城。在與此宮城僅一路之隔的另一個圍墻圍繞的區域內,發現了制作銅器和綠松石等高等級物品的作坊,生產的銅器非常精致,僅在較高等級的墓葬中隨葬。這表明這些高等級物品的生產已經被王權所控制,成為持有者等級身份的象征物——禮器。這個時候,從西亞傳入的冶金術經過了將近一千年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青銅文明。
上一篇: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締造中華文明
下一篇:南詔的滅亡和大理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