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桃花源·勝景更在八景外
桃花源外的青山綠水間,還有伏波洞、馬王溪、伏波宮、七星洞等著名景觀。
伏波洞·馬王溪·伏波宮
此三景皆為馬援遺跡。馬援(前14—49),東漢初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字文淵。新莽末,為新城大尹(漢中太守),后依附割據隴西的隗囂。繼歸劉秀,參與滅隗。建武十七年(35)任隴西太守。十七年任伏波將軍,封新息侯。數年后,率軍進擊武陵“五溪蠻”,病死軍中。伏波洞在桃源縣南60里,為其鑿以避暑處。《桃花源志》載:“武陵蠻寇臨沅,馬援進軍,壺頭賊乘高守險,會暑盛,援亦中病,乃穿石為室以避炎氣。”民間傳說,當時馬援雖病,但不愿進村打擾百姓,亦不忍心糟踏風景秀麗之地,于是鑿石洞養病避暑,令兵士沿山腳扎營。駐扎期間,秋毫無犯,連吃水都不準到百姓井里去挑。馬援稍愈,便親自到遠處小溪挑水。村中百姓大為感動,一老婆婆獻出祖傳治瘟秘方:用生姜、生米、生茶葉擂制成漿,沖以沸水,當茶飲用。服用此方后,軍中病情大減。此后,喝擂茶便成為桃花源一帶的習俗。如今在當年秦人設宴招待武陵漁人處的“延至館”中,仍可品味這種風味獨特之飲料。
馬援離開后,百姓思之不已,乃將其避暑石洞名伏波洞,挑水小溪名馬王溪。后馬援病死于壺頭山,烏頭村百姓皆用白布巾蒙首致哀,并于伏波洞上建廟,名伏波宮,宮內塑馬援夫婦像,宮外有聯:“聲騰東漢冠三輔;避暑南天第一峰”。據《桃源縣志》載,人們對其哀思綿延甚久:“民思之所到之處,祠廟具存。至今婦人皆用方素蒙首屈角系腦,后云為伏波將軍持服。鼎澧之民,率皆如此。”
七星洞
烏頭村屬“西楚唇齒”、“云貴門戶”的常德,居于通往湘西之要道。當年諸葛亮奪取四川,征討“南蠻”時曾兵過此處。據說扎營未穩,“南蠻”即前來攻打。聞知情報,諸葛亮未動聲色,獨自上山察看地形。下山后即將健壯士兵分為七隊,皆持鐵錘鋼釬,于沅江對岸峭壁鑿洞,限日落前完工。安排就緒,即與眾將酣飲。傍晚七個洞成,皆長寬各1丈,深5尺。諸葛亮命士兵于洞外扯旗,洞內點燈。然后將兵帶至沅江中流一荒洲上扎營隱蔽。
半夜時分,敵兵至,漆黑中見七堆火光,以為諸葛亮之營盤,便蜂涌前行。至江邊,人馬控制不住,淹死者無數。諸葛亮趁機揮軍廝殺,將敵一舉殲滅。后人念其功績,將那七個石洞名為七星洞,扎過營的荒洲名為營盤洲。
上一篇:清清滇黔韻·安順之旅·關索嶺·羽無三子索泉有二馬爭
下一篇:眷眷中州情·中岳之旅·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