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一、寄托著陳家厚望的陳汝能
趙構在臨安(今浙江杭州)稱孤道寡的第13年(1143),婺州永康(今屬浙江)龍窟南5里的陳家,傳出嬰兒的啼哭聲,鄰人們知道,陳家14歲的兒媳黃氏分娩了。
此兒與眾不同,一生下來,兩眼大睜,炯炯有神。得了貴子的黃氏和丈夫陳次尹喜不自禁。更高興的,是公婆。公爹陳益,豪爽耿直,孫兒出世后,他在一天夜里夢見一個狀元叫童汝能,覺得那人就是自己的孫子,便給孫兒取名曰“汝能”,字同甫。
陳家有過紅火的時候,那時的田地多達200畝,是遠近聞名的大財主。宋朝初年,陳家落魄。汝能的曾祖陳知元是個小武官,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破汴京(今河南開封),陳知元戰(zhàn)死于固子門外。陳益夢寐以求科舉登第,終未如愿; 想從武進身,也不成。他兒子陳次尹,是個老實巴交的農夫。陳家把振興家門的希望寄托在陳汝能身上。
時局的發(fā)展,卻大令他們不安。
趙構在臨安建立偏安政權,茍延殘喘,無北進收復失地之意。抗金名將岳飛在陳汝能出生前2年,被趙構和奸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黎民百姓自發(fā)地組織起來,抵御、打擊金人,卻得不到官府的支持。
金人南下雖屢受挫折,但滅宋之心不死。紹興十八年十二月——陳汝能5歲那年,金兀術死去,海陵王完顏亮升為右相。次年,完顏亮殺掉金熙宗,自立為帝。他好大喜功,夢想滅宋,不斷發(fā)動軍事進攻。
肩負著父祖厚望的陳汝能從小就關心國事。他雖然在龍窟山中攻讀,但于國計民生頗為留心,喜歡那些治國理民的學問。
他很推崇李白的為人,賦詩道:
我生恨不與同時,死猶喜得見其詩。
豈特文章為足法,懔懔氣節(jié)安可移!
為了實現抗金救國的壯志,陳汝能極留意歷代興亡史。十八九歲的時候,他查閱了曹操、諸葛亮、呂蒙等19個歷史人物的事跡,研究他們的成敗得失,寫出20篇論文,匯編為《酌古論》。他認為,文人不應只會雕琢文辭,須有治國理民的才能; 武將不應只會舞刀弄槍,須有料敵制勝的智慧。這部以經世致用為指導思想的文集問世后,影響甚大。
婺州知州周葵看到《酌古論》,大加稱贊,認為陳汝能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是未來的國士。周葵后來調往臨安,出任參知政事(即副宰相),邀陳汝能為門客,待以上賓。每當文武官員匯報,請示政事,周葵總是讓他們先與陳汝能談談。
隆興二年(1164),周葵罷官,陳汝能也做不成門客了,只得回歸故里。
不幸的事接連發(fā)生。母親于乾道元年(1165)病亡,年僅36歲; 父親被人誣告下獄; 祖父母憂憤成疾,相繼謝世。這對一個年方20余歲的陳汝能來說,打擊是夠大的。
仕途挫折、家庭不幸,并沒有使陳汝能意志消沉。更大的不幸——國家破碎促使他奮發(fā)進取。
二、以天下為己任
乾道四年(1168)秋,陳汝能改名曰“亮”,決心繼承祖父陳益的未竟事業(yè),走科舉入仕的道路。
這年,陳亮參加鄉(xiāng)試得中,補上了太學士的員額。乾道五年,參加婺州的取解試,高中榜首。這年冬,他被貢送臨安,參加來年的省試。省試在禮部貢院進行。乾道六年的省試分兩場,一場考詩賦、經義,一場考策論。考生的姓名、籍貫照例是糊上的。答卷交上,另有人再謄抄一遍,以防止主考官作弊。但主考官仍然可以根據自己的好惡來取舍。同知貢舉的國子監(jiān)祭酒何澹極不喜歡陳亮的策論。此人乃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乾道二年進士,是個勢利小人,阿附權奸,貶斥善類。陳亮倡言抗金救國,與茍安的權貴們意圖相悖,被何澹黜落。
第一次省試落第,陳亮有些悲哀、憤懣,對人說: “亮老了,反被何澹那小人侮辱。”索手東歸,閉門讀書,進一步研究歷史和現狀。他的思想更加成熟。
淳熙五年(1178),陳亮北上,來到杭州,接連3次上疏當朝天子孝宗。當時的太學仍遵循秦檜的禁令,不許太學生員上疏論事。陳亮上疏用了“陳同”這個名字。《上孝宗皇帝第一疏》中,他總結了中國歷史南北對峙的經驗教訓,指出抗金復國乃大勢所趨,茍且偷安沒有出路。孝宗皇帝看后,赫然震動,打算張貼于朝堂以激勵群臣,并召陳亮上殿,準備擢用。朝臣曾覿聞訊,搶先去拜訪陳亮,想巴結這個將大貴的書生。誰知,陳亮鄙夷此類溜須拍馬的小人,越墻避走。曾覿自討沒趣,心中憤恨。一些朝臣也敵視陳亮,他們把孝宗的詔令扣壓。過了七八天,陳亮不見回音,便上了第二疏,要求面見圣上,借古論今,力陳抗金的必要性。朝中大臣多加阻梗,使這次上疏仍無結果。20天后,陳亮第3次上疏,歷陳南宋因循守舊,政治腐敗,不適應抗金斗爭的需要; 只有改革,才能完成抗金復國大業(yè)。孝宗既迫于群臣的反對,又不能無視陳亮的真知灼見,便以庸人之心惴度陳亮: 他不厭其煩地上疏,大概是邀名譽,要求一官半職吧。遂欲給陳亮個官做,了結此事。陳亮道: “我是想為國家建百年之基業(yè),豈是為了一官半職?”憤懣而歸。
陳亮有點兒心灰意冷,終日飲酒,一醉方休。
一天,他與同村一個狂生喝酒,狂生把陪酒的妓女呼做“妃子”。旁邊有個吃酒人見狀,想引逗二人犯法,他好去告發(fā),以求封賞,便問狂生: “既已冊封了妃子,誰做宰相?”
“陳亮就是宰相。”狂生信口道。
吃酒人問: “怎么安排我呢?”
“你做右相。我用二相,大事就好辦了。”狂生道。
吃酒人遂請狂生高座,他與陳亮北向而拜。狂生端坐,妓女敬酒,唱《降黃龍》歌祝壽。陳亮、吃酒人和妓女高呼“萬歲”。
游戲完后,吃酒人便去臨安向刑部告發(fā)。那個黜落陳亮的何澹正在刑部侍郎任上,他想起陳亮罵他的話,想報私仇,便把陳亮和狂生逮捕入獄,嚴刑拷問,打得陳亮體無完膚。陳亮受刑不過,只好承認有不軌行為。結案后,上奏孝宗,孝宗密遣使者去永康調查,弄明真相。大臣奏請孝宗批示陳亮一案,孝宗道: “秀才醉了,胡說八道,何罪之有?”批了陳亮的案牘,擲于地上。
陳亮和狂生高高興興地出獄而歸。
后來不久,陳亮的家童殺了一個人。被殺的這個人曾侮辱過陳亮的父親,死者家屬懷疑是陳亮指使家童干的,向官府告發(fā)。官府逮捕家童,嚴加拷問,打得他死去活來,就是不承認陳亮參與。官府又囚禁陳亮,死者家屬又去臨安找御史臺官員,請托送禮,請求嚴懲陳亮。陳亮又被解往臨安,投入大牢。
孝宗聞訊,有意放陳亮一命。宰相王淮秉承孝宗旨意,與陳亮好友辛棄疾一同救援,陳亮這才獲釋出獄。
孝宗兩次救了陳亮的性命,是因為自己有抗金的意愿,而陳亮是抗金復國論者。但太上皇高宗一心茍安,孝宗受他的制約,不敢作為。
淳熙十四年,投降派的總代表高宗趙構病死,陳亮認為這是推動抗金事業(yè)發(fā)展的有利時機。誰知,趙構死了,投降派的勢力猶在,而且加緊叛賣活動,遣使赍厚禮向金屈膝報喪,還散布“江南不易保”、“長(江)淮(河)不易守”一類的謬論。陳亮義憤填膺,于淳熙十五年赴長江沿岸的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建業(yè)(今江蘇南京)一帶察看地形,隨后趕回臨安上疏,指出江淮險要的地理優(yōu)勢,加之金內部矛盾激化,政局不穩(wěn),江南可保無憂,不必畏懼金人,應積極抗戰(zhàn)。但這時孝宗意志消沉,正準備讓位于兒子趙惇,對陳亮的上疏根本不予理會,一些朝臣乘機中傷陳亮。陳亮憤懣難抑,在朝廷上發(fā)起怒來,被那班官僚罵做“狂怪”。
陳亮憤憤不平地回了老家永康。
一次,同鄉(xiāng)有人宴客,在陳亮的肉湯中加了些胡椒粉。與陳亮同席的一個人回家后暴死,有人懷疑是食物中毒。陳亮又不明不白地被投入大牢,酷吏拷問,無所獲。眾人想,陳亮這次怕要完了。大理寺少卿鄭汝諧審閱陳亮的供詞,很是欽佩,道: “此人乃天下奇才,國家若無罪殺人,上犯天威,下傷國脈!”他上疏當朝天子光宗,竭力為陳亮申冤,陳亮獲釋。
陳亮抗金復國壯志難酬,且屢遭小人陷害。但他對理學的批判,卻大有進展。
三、與理學大師朱熹的辯論
到陳亮之時,理學臻乎鼎盛。理學大師朱熹長陳亮13歲,當陳亮步入社會時,朱熹已是遐邇聞名的理學大家。朱熹的思想不斷完備,終于成了集理學之大成的宗師。
理學空談義理,朱熹則屬于理學中的心性派。陳亮倡言經世致用,反對性命之學。淳熙九年(1182)春,朱熹以浙東常平茶鹽司的身份巡視衢州(今浙江衢縣)、婺州時,陳亮找上門去,與朱熹進行了為期10天的辯論。淳熙十一年,陳亮為部分官僚誹謗、陷害,被捕下獄。他剛獲釋出獄,便遭到了朱熹的指斥。陳亮致函反駁。兩人書信往來,各執(zhí)一端,相互攻訐。
朱熹說“道”是超乎自然與社會之上的一種先驗的道德,非人力所能干預,人們對它只能默識體悟; 陳亮則云“道”存在于人、事、物中,是任何人都可以體察、認識的。
朱熹稱頌“王道”,主張以仁義治天下,貶斥“霸道”,反對憑國力稱雄,崇義黜利,視義、利勢不兩立; 陳亮主張“王”、“霸”并用,“義”要體現在“利”上,故“利”即“義”,義、利雙行不悖。
朱熹倡言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不問世事; 陳亮呼喚人們以天下為己任,做一個大有為的英雄豪杰。
兩人辯論了多年,至紹熙四年(1193)方結束。在《陳亮集》中,還保留著陳亮致朱熹的8封信和朱熹寫給陳亮的15封信。這是兩人“書信戰(zhàn)”的見證。
辯論的結果,不分勝負。這種局面實際上是宣布陳亮小勝。因為,在他們論戰(zhàn)的時候,理學業(yè)已盛行于世,備受統(tǒng)治者的青睞。朱熹高居理學宗師的地位,但不能擊敗陳亮,僅僅打了個平手,這等于宣布他小敗。
經過這場辯論,陳亮的影響日漸擴大,不僅浙江多有人信奉,就連江西也大有人贊同。于是,陳亮開創(chuàng)了“永康事功學派”,成為一代宗師,黃宗羲《宋元學案》卷56有《龍川學案》,記錄陳亮和他的門人的思想。
四、好友辛棄疾
淳熙五年,陳亮詣闕上疏,經同鄉(xiāng)呂祖謙的引見,與辛棄疾相識。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濟南歷城人,長陳亮3歲。像陳亮一樣,他也以抗金復國為己任; 像陳亮一樣,他也是壯志難酬。蓋因兩人志同道合,故呂祖謙引他倆相會。
當時,辛棄疾任大理寺少卿,而陳亮不過一介布衣。但共同的追求使他們結為摯友。
臨安分手后,陳亮幾次致函辛棄疾問候,辛棄疾也多次探問陳亮的狀況。淳熙八年,辛棄疾被劾罷官,退居上饒帶湖。淳熙十年,陳亮致函辛棄疾,回顧當年臨安相聚之樂及別后相思之切,說秋后即赴上饒去會晤好友。但陳亮被誣告下獄,被關了二三個月。直到淳熙十五年,陳亮才得以成行。
陳亮此行,不僅僅是探友,更重要的是與辛棄疾探討抗金復國大計。為壯大聲勢,增強號召力,他暫時放下與朱熹的思想分歧,邀他同行。但朱熹對此不感興趣,說他新種了幾畦杞菊,腳一出門,便吃不上此物。
辛棄疾住在他淳熙十二年營造的新居里,旁邊是瓢泉,水質甘冽。距瓢泉新居不遠,便是美麗的鵝湖山。辛棄疾正在小病中,見好友來了,十分高興,病好了大半。兩人游鵝湖,飲瓢泉,長歌互答,但更多的時間是一同切磋抗金復國大計。
陳亮在辛棄疾處逗留了10天,飄然東歸。
陳亮走后的第二天,戀戀不舍的辛棄疾順路追去,想挽留陳亮再多住幾天。雪深路滑,追至鷺鶿林,精疲力盡,悵然停步。當晚投宿于吳氏泉湖四望樓,聽鄰人悲切的笛聲,10天來與陳亮相聚的情景浮現眼前,激情難抑,遂填了一首《賀新郎》,其中有“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句。陳亮聞訊,致函索詞,讀后以原韻和了一首《賀新郎》,其中寫道:
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
行矣置之無足問,誰換妍皮癡骨?但莫使、伯牙弦絕!
收到陳亮的詞,辛棄疾又用前韻和了一首《賀新郎》。兩人更迭答和,寫了五六首悲壯慷慨的《賀新郎》。
五、51歲的狀元
多年奮斗,壯志難酬,陳亮深刻體會到人微言輕,不為世人所重。鑒于此,他試圖再走科舉入仕的道路,謀取官位,以實現抗金復國的抱負。
紹熙四年四月,年已51歲的陳亮,毅然參加了禮部的省試。五月,禮部省試的第三場對策,宋光宗策問治國之道,陳亮一開頭就說: “天下大勢之所趨,天地鬼神不能易,而易之者人也。”接著,他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他的答卷交上后,被主考官評為第三名。光宗皇帝御閱,擢為第一。揭卷后,知是陳亮,光宗高興地說: “朕所擢果然不謬!”特賜第告,詞云: “爾蚤以藝文首賢能之書,旋以論奏動慈宸之所。親閱大對,嘉其淵源,擢置舉首,殆天留以貽朕也。”
光宗設“聞喜宴”款待新科進士,賜陳亮詩一首。陳亮當即寫了《及第謝恩和御賜詩韻》一詩,其中雖不免對皇帝的歌功頌德,但他更以飽滿的愛國激情,表達自己至老不衰、矢志不渝的抗金復國決心:
復仇自是平生志,勿謂儒臣鬢發(fā)蒼!
這年七月,光宗詔授陳亮僉書建康軍(今江蘇南京)判官廳公事。
不幸的是,在赴任途中,陳亮一病不起,于次年年初逝世,享年52歲。
上一篇:陳于泰
下一篇:陳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