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東北大地的古代文明·界限民族的藩籬—長城、界壕和柳條邊
(1) 東北境內的古長城
萬里長城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偉的建筑工程之一。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燕、趙、秦諸國為了抵御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就已經開始營造長城。最早在東北大地上修筑長城的是戰國時期北方的燕國。《史記·匈奴傳》記載,燕昭王時燕將秦開襲破東胡,燕在今天的東北南部地區設置右北平、遼西、遼東三郡,同時修筑長城,設置行政、軍事機構對東北南部實行有效的管轄。燕長城“自造陽至襄平”,造陽是現在的河北省懷來縣,襄平當時為泛指遼東地區。這段長城是燕國的北線長城,也是今天東北地區歷史最早的古長城。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在原來的秦、趙、燕三國長城的基礎上加以修繕和補充,建成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綿亙萬余里的巨大的防御工程。秦長城的東段,基本上是在原來燕長城的墻址上加以修繕完成的。燕、秦長城這一著名遺跡1975年經考古工作者的普查后得到確定。燕國所筑長城在遼西部分分為東西走向的南北兩段(即內線、外線),兩段長城修筑于不同時期。南段長城經由喀喇沁旗和赤峰南部,越老哈河,過建平縣北和敖漢旗南部進入北票縣。北段長城由英金河北岸橫貫赤峰縣、敖漢旗,從奈曼、庫倫南部進入遼寧省阜新縣。南北兩段長城相距約四十至五十公里。燕長城由阜新進入彰武后繼續向東,由于遺跡不清,大概走向是彰武、法庫、鐵嶺、清源、新賓、桓仁到寬甸。燕長城修筑的特點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土層較厚地勢較平的地方,直接在城墻外取土夯筑而成,而在土層較薄的丘陵山區地帶則用大石條砌成兩側墻面,中間填以碎石和土,形成石筑城墻。長城的修建充分利用高山河川的天然屏障作用,城址多選擇在山區與丘陵交界處,使長城外面多為險要的峻嶺和深谷。外線長城經過奈曼旗的北冷湯,延伸到牪牛河西岸,并沒有直接過河,而是順著牪牛河向北推移四十余里,又在牪牛河上游東岸牪石頭溝筑起,充分利用牪牛河,達到“因河為塞”不筑城墻也有險可守的目的。燕長城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剝蝕,在有些地段遺址仍清晰可辨。燕長城的石墻遺址在赤峰水地,美麗河和敖漢旗具子府都有保存較高的地段,墻高尚存一至二米,斷面作梯形,底寬二點四米,頂寬二米左右。在建平縣境內一段燕長城,城墻寬二至二點五米,存高零點五至一點五米,因為有石壘、土筑兩種不同材料構造的長城,當地群眾稱為石龍和土龍。秦長城東段由河北圍場縣東北進入遼寧省阜新,又經彰武、法庫、開原、鐵嶺一帶跨過遼河,東經清源、新賓、桓仁、寬甸等縣過鴨綠江,到達長城的起點。西漢時期的長城是在燕、秦長城基礎上修筑的,線路上沒有什么改變。在遼西群山之間還發現一道不見于記載的由漢代自行修筑的長城,這段長城由河北省隆化縣經承德、內蒙寧城、喀喇沁等地,過了老哈河進入遼寧省建平縣。位置比燕秦長城南移了一段距離,但兩端仍與燕秦長城相銜接。它的特點是以墩臺、城墻交替構筑。墩臺多沿河流或山谷而修筑,臺址選擇在山崗高處,墩臺之間的距離遠近不一,遠則三四里,近則一里左右。墩臺多為方形,底邊長約三十米,存高可達四至五米,臺頂上建筑多已坍塌。墩臺之間原有溝壕相連接,現在溝壕大部分淤平,有些地方尚可見些遺跡。在建平縣境內的墩臺長城共有一百三十余里,墩臺五十座,長城時而是墩臺,時而是城墻,迭宕起伏,十分壯觀。漢代在長城沿線修建了一些邊城、亭障和烽火臺,使邊疆地區防御體系更加完善。在戍守制度上也改變了前代單純派兵輪流戍邊的辦法,在沖要地區設立城邑和居民點。今天在長城沿線仍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古城和大量的居住遺址。在建平縣張家營子就有一座西漢時期駐守戍卒的城堡,城址為方形,邊長一百五十米,南面有城門。城內遺物很多,陶、瓦片隨處可見。城址北面就是墩臺長城。城址和居住址就是漢代守邊人居住生活的地方。他們居住在“高城深塹”之內,“家室田作”,長期定居,這是一種亦兵亦農的實邊措施。這種實邊方法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被動的防御措施,它同時帶動了長城沿線的經濟開發和社會進步。事實上長城從來就沒有能阻止長城內外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相反,長城成為聯結中原封建制的農耕文明與長城以外的游牧民族文明的紐帶,兩種文明在這里互相接觸、碰撞、吸收、融合、發展,促進了東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
(2) 金界壕和遼東邊墻
我國歷史上不僅是漢族把修建長城用做軍事防御目的,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也往往借助于構筑長城或類似長城的防御體系阻擋北方的游牧、漁獵民族的南下。12至13世紀金朝為抵御蒙古族的侵擾在北方邊境地帶修建了全長逾萬里的金代長城“界壕”。據《金史》記載,金界壕分為東北路、臨潢路、西北路和西南路等四路,其中東北路和臨潢路界壕位于東北地區西部。東北界壕由今莫力達瓦旗后宜臥奇邊堡至霍林河,臨潢路界壕由霍林河至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附近。界壕作東北一西南走向,遺址至今尚存。金界壕主要由界壕和邊堡組成。界壕是一條上口寬五至六米、底寬三米,深二米的壕塹,挖壕所取出的土石方堆積在壕的內側,筑成一道長墻。有的地段還在主壕外掘有副壕,筑有副墻。主墻上一般都加筑馬面和烽臺。邊堡均位于界壕內側,建筑在視野開闊、水源豐富的沖要之處,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邊長一百二十至二百米左右。墻上加筑馬面,門開在南面或東面。東北路有邊堡十九座,臨潢路有邊堡二十四座,兩堡之間相距約二十華里。據文獻記載當時每堡駐兵約二百人,多帶有家眷,戰時守邊作戰,平時則從事農耕和畜牧生產。這種情況從邊堡中發現的一家一戶的居住遺址和出土的陶瓷等生活器皿以及鐵農具、鐵兵器中可以得到驗證。戍守在東北地區界壕的主要是契丹人、奚人和其他少數民族。但這道萬里長城并沒能阻止蒙古鐵騎的南侵,公元1234年,金王朝終于在蒙古軍隊的進攻下滅亡了。
明王朝建立后,為了抵御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曾大規模修筑長城,并在遼東地區修筑了一道邊墻。明長城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雄偉的萬里長城。萬里長城由山海關北上,進入綏中縣境內,這段長城長約三十五公里,成為遼寧與河北省的界墻,這就是薊鎮長城。薊鎮長城在綏中縣李家鄉錐子山與綏中縣境內的錐金段長城相交接,錐金段長城由錐子山起東經石匣口到金牛洞止,長約二十公里,這里是一段與山海關長城相同的明長城,或許是薊鎮長城的一段分支。薊鎮長城在綏中縣李家鄉荊條溝與遼東邊墻相銜接。遼東邊墻是明王朝為了防御蒙古、女真各部對遼東腹地的侵擾,劃定漢、蒙、女真各族的居住地域,自正統初年至萬歷末年在遼東修筑的一條長達一千余公里的界墻。遼東邊墻以開原為分界點,可以分為東、西兩段。西段邊墻從綏中縣李家鄉荊條溝為起點,東北經興城、錦西到義縣的清河門,然后東向穿北鎮至黑山的白土廠門。再轉向東南經臺安、盤山,由三岔河南過遼河入海城。再沿遼河東岸北上,經遼陽、沈陽、鐵嶺,到開原東北的威遠堡。這段邊墻大致完成于正統年間,是明朝遼東守將王翱等人為防御兀良哈、韃靼、瓦剌等蒙古部落南下侵擾遼東地區而督工修建的。東段邊墻從開原東北的威遠堡向南,穿過鐵嶺東境直達撫順,再轉向東南,經本溪清河城、堿廠堡,又折向西南至風城,又向東南延伸到丹東市虎山老邊。東段邊墻大部分建于天順、成化年間,主要是為了防御南遷的建州、海西等女真各部的侵擾而修建的。整個遼東邊墻像一條巨龍環亙遼東的北、西、東三面,走向略呈“M”形。其建筑結構因地而異,各段分別以土、石、磚、木等材料構筑而成,或完全憑借天然山險為墻垣(山險墻),大體可分為土墻、石墻、石垛墻、山險墻、劈山墻、柞木墻和木板墻。墻高一般在九至十二尺,西段邊墻大多在墻外掘有深八尺的壕塹。沿邊各處依地勢沖緩情況分別筑有關口、城堡和墩臺,到明嘉靖末年,整個遼東邊墻共設有七道關口、九十八座城堡、一千一百三十三個墩臺,這些遺址有的至今尚保存完好。如北鎮縣閭山望海寺舊址山峰頂上的瞭望臺,即遼東邊墻的一座關隘,名“白云關”。此關依山壘石,居高臨下,地勢十分險要。寧遠衛城(今興城縣城)更是現在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明代城堡,其外城廢于乾隆時期,今存為內城。
遼東邊墻的修筑在一定時期內對穩定明朝對遼東地區的統治,對保護遼東人民的生產生活安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明政府沿邊墻設置七道關口,十余處馬市和木市,使邊墻成為東北各民族經濟貿易和政治往來的通道,客觀上密切了東北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遼東邊墻并沒有象明朝統治者希望的那樣成為阻擋女真、蒙古的堅強壁壘,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遼東邊墻最終成為一處歷史的陳跡。
(3) 封禁政策的產物——柳條邊
柳條邊是清代我國東北地區特有的重要歷史遺跡。柳條邊建于清初順治、康熙年間,是一條標示禁區的柳條籬笆。其修筑方法是用土堆成寬、高各三尺的土堤,堤上每隔一步約五尺種下柳樹三株,各樹之間再用繩把柳枝橫連起來,編成柳樹帳子。在土堤的外側挖一條深八尺、底寬五尺、口寬八尺的土壕,壕中引滿了水,以禁行人越渡。柳條邊又分為“老邊”和“新邊”。遼河流域的柳條邊建于清順治時期,西起山海關,東至威遠堡,再從威遠堡南下至大東溝沿海,全長約一千九百余華里。其修筑早于后來吉林的柳條邊,故稱為老邊。又因其在清盛京將軍轄境內,所以也叫“盛京邊墻”。盛京邊墻基本上是沿襲明代的遼東邊墻而修筑的,較明代遼東邊墻向外擴展了一部分。吉林境內柳條邊建于清康熙時期,南起開原威遠堡,東北至吉林境內的法特哈山,全長八百余里。它還是一條滿族和蒙古族居住地域的分界線。因其修筑晚于盛京邊墻,故稱為新邊。老邊與新邊以山海關、威遠堡、鳳凰城和法特哈四個交通要道為點,形成一個人字形的封閉禁區,在這道柳條邊之內的稱為邊里,反之稱為邊外。柳條邊是清朝實行封禁政策的產物。清朝入關后,面臨關內斗爭形勢十分復雜,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交織在一起,清朝在全國的統治并不穩定。同時沙俄不斷入侵東北黑龍江流域,使清朝政府感到有后顧之憂。為了維護遼河流域和吉林部分地區作為其肇跡興王的發祥重地的特殊性,把東北變成其可以進攻退守的鞏固的后方根據地,清朝統治者加強了東北的防務,修筑柳條邊,阻止漢人和蒙古人占據和開發這一地區。實行封禁政策的另一個目的就是使柳條邊外的滿族人避免和漢族發生接觸,防止滿族漢化,在滿族人中提倡“國語騎射”的淳樸尚武的民族習俗,保持八旗勁旅的騎射優勢。當然,實行封禁政策也保護了滿州貴族壟斷東北人參、貂皮、鹿茸、東珠等各類特產的特殊經濟利益。
修筑柳條邊是清代東北特有的歷史現象,這在全國和東北以往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柳條邊不同于東北的古長城、界壕和邊墻,它不是一種用于軍事目的的城防設施,而是一種表示禁區的標志。它不是防御界墻以外的少數民族武裝侵擾,而是防御界墻以里的漢族先進封建政治、經濟、文化對東北腹地的沖擊,實際上柳條邊并不難愈越,乾隆皇帝在《柳條邊》一詩中有“我來策馬循邊東,高可逾越疏可通。”即是明證。清朝統治者沿柳條邊設立二十一處邊門(后減為二十處),在封禁區緊要隘口設立卡倫(哨所)、封堆和邊臺,派兵巡邊樹柵,驗放過往行人,嚴禁各族人民私自進入柳條邊外。封禁政策的實施,延緩了東北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東北大量肥沃土地任其荒蕪,邊防力量也十分空虛。清朝中葉以后,大批內地破產農民突破禁令來到封禁地區,八旗莊園地主和蒙古王公也紛紛招民墾荒,柳條邊已形同虛設,關內人民開發東北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洪流。鴉片戰爭以后,為了加強東北邊防力量,清政府不得不逐漸廢除封禁政策,實行移民實邊,柳條邊也最終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東北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秦漢以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斷形成、鞏固和發展,對東北地區統治逐漸加強。同時東北民族迭起迭興,先后登上歷史舞臺,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各民族各種政治勢力在東北地區發生接觸,其中既有政治上的隸屬關系,又有軍事沖突和戰爭。東北歷史上就是一個戰爭頻繁的征戰之地,各種政治軍事力量在一定時期內達到某種均衡和對峙,出現了劃分統治區域(直接統治區域和羈縻統治區域)、民族居住區域的防御設施,如長城、界壕、邊墻和柳條邊,這是東北古文化中重要的歷史遺跡。
上一篇:八閩文化·八閩風俗·生活習俗
下一篇:中州文化·中州文化源遠流長·疆域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