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昇的活字印刷
火藥、指南針、造紙和印刷術(shù)是我國的四大發(fā)明。印刷術(shù)中的活字印刷是宋代人畢升發(fā)明的,而歐洲的活字印刷要晚很多年才出現(xiàn)。
畢昇是杭州一家印書作坊的工人。起初,他在作坊里學刻字,把一個個漢字雕在木板上,這就是雕版印刷。畢昇刻的字又整齊又漂亮,作坊里的人都很尊重他。但畢昇對現(xiàn)存的雕版印刷方法感到不滿,總想把它改進一番。事情是這樣開始的:有一次,作坊里要趕印一本書,但由于一位刻字工人在一整版上只刻錯了一個字,這一個整版就報廢了。這不但浪費了人力和物力,還耽誤了工期。畢昇想:如果整版子上的每個字都是活的,刻錯了能隨時換一個該多好啊!畢昇的創(chuàng)造性想法并沒有到此結(jié)束,他進一步想道:整版的版子,書一印完,版子就沒用了,要是用一個個單個的字來排版,印完一本書,拆了版就可以排別的書,不是又省時又省力嗎?于是,畢昇開始試著刻木頭的活字,但效果并不很理想。
有一次,畢昇到一個窯廠去看一位朋友,工匠們正在制坯燒窯,制作陶器,這又啟發(fā)了他。
他學著窯廠工匠制作陶坯的樣子,先用泥土做成一個個小型長方體,把頂端切平后像刻圖章一樣刻上一個個單字,然后放到窯中去燒,使每一個字都像小巧玲瓏的小瓷磚一樣。燒好后,他又把每個字按韻排列好,以便查用。每到印書時,他就將需要的字一個個查出來,按書稿的要求一行一行排在鐵板上,周圍用鐵框壓緊。這樣,一個活字版就做好了。
可是,最初的活版毛病竟出在“活”字上。印書的時候,印多了,字就“活”了起來擺不平整,有的字印出來了,有的字模模糊糊的看不清,甚至印不出來。他又進一步研究起來,改進了組版的方法。為了使每一塊活字版形成平整的堅固的整體,版子周圍除了用鐵框外,預(yù)先還在鐵框上放一些松脂、蠟等黏合材料。他將鐵框放在火上烘烤,黏合材料就熔化了,這時,他趁熱用平板把那些活字冷卻后,平整的活字就牢牢地固定在鐵框里了。
印完后,畢昇再將鐵板烤熱,松香和蠟熔化了,他就可以將活字一個個拆下來,保存好,以后可以再用。
可惜的是,在當時,畢升這項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發(fā)明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也沒有得到推廣。畢昇死后,他制作的活字被宋代科學家沈括的祖上人收藏了。后來,沈括在他著的《夢溪筆談》里記錄了這項發(fā)明,才使活字印刷術(shù)流傳下來。
上一篇:畢再遇撐傘借箭
下一篇:畢矮買十擔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