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林紓》人物故事小傳
林紓(公元1852—1924年)字琴南,號畏廬、冷紅生,閩縣(今福建福州)人。光緒舉人。曾任教于京師大學堂。早年參加過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政治活動。其主要文學成就在小說翻譯,依靠他人口述,用古文譯歐美等國小說170多種,其中不少為外國名作,文筆流暢,頗有影響。又能詩畫。有《畏廬文集》、《畏廬詩存》及傳奇、小說、筆記等多種。
〔正 史〕
林紓,字琴南,號畏廬,閩縣人,光緒八年舉人。少孤,事母至孝。幼嗜讀,家貧,不能藏書。嘗得《史》、《漢》殘本,窮日夕讀之。因悟文法,后遂以文名。壯渡海游臺灣,歸客杭州,主東城講舍。入京,就五城學堂聘,復主國學。禮部侍郎郭曾炘以經濟特科薦,辭不應。
生平任俠尚氣節,嫉惡嚴①。見聞有不平,輒憤起,忠懇之誠發于至性。念德宗以英主被扼,每述及,常不勝哀痛。十謁崇陵,匍伏流涕。逢歲祭,雖風雪勿為阻。嘗蒙賜御書“貞不絕俗”額,感幸無極,誓死必表于墓,曰“清處士”。憂時傷事,一發之于詩文。
為文宗韓、柳。少時務博覽,中年后案頭唯有《詩》、《禮》二疏,《左》、《史》、《南華》及韓、歐之文,此外則《說文》、《廣雅》,無他書矣。其由博反約也如此。其論文主意境、識度、氣勢、神韻,而忌率襲庸怪。文必己出。嘗曰:“古文唯其理之獲,與道無悖者,則味之彌臻②于無窮。若分畫秦、漢、唐、宋,加以統系派別,為此為彼,使讀者炫惑,莫知所從,則已格其途而左其趣。經生之文樸,往往流入于枯淡;史家之文則又隳突恣肆③,無復規檢。二者均不足以明道。唯積理養氣,偶成一篇,類若不得已者,必意在言先,修其辭而峻其防,外質而中膏,聲希而趣永,則庶乎其近矣?!奔偹鲃找侄粞诒微?,能伏其光氣,而其真終不可自閟。尤善敘悲,音吐凄梗,令人不忍卒讀。論者謂以血性為文章,不關學問也。
所傳譯歐西說部至百數十種。然紓故⑤不習歐文,皆待人口達而筆述之。任氣好辯,自新文學興,有倡非孝之說者,奮筆與爭。雖脅以威,累歲不為屈。尤善畫,山水渾厚,冶南北于一爐,時皆寶之。紓講學不分門戶,嘗謂清代學術之盛,超越今古,義理、考據,合而為一,而精博過之。實于漢學、宋學以外別創清學一派。時有請立清學會者,紓撫掌稱善,力贊其成。甲子秋,卒,年七十有三,門人私謚貞文先生。有《畏廬文集》、《詩集》、《論文》、《論畫》等。
《清史稿·林紓傳》卷四八六
〔注 釋〕
①嫉惡嚴:嫉惡如仇。嚴,嚴厲。②彌:彌漫,充滿;臻:至。③隳突恣肆:奔突放縱。④抑遏掩蔽:指作文能控制筆勢,掩藏鋒芒。⑤故:本來。
上一篇:《楊伯丑》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楊伯丑》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林逋》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林逋》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