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關系的主流
中國的56個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共同生活在東亞這片土地上,大部分時間是統一在一個國家之內,雖然文化各有特色,但沒有哪個民族是封閉的,在經濟文化上一直互相交流和依靠,歷來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關系日益緊密,逐漸形成了一個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自秦統一至今兩千多年的歷史,也有分裂的時候,但分裂的時間是比較短的,而且分裂時各地方和民族政權也都努力爭取統一。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也就是說,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多元一體是中國歷史的主流。
這不僅是我們對中國歷史的總結,也是與世界各國對比時歸納出的特點。例如,與中國幾十個民族統一在一個國家內的歷史不同,歐洲是多元多中心的傳統,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在塔吉克族人家中(左一戴帽者為楊圣敏)
在歐洲大陸,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今1500多年來,就再也沒有統一過。在此后的“中世紀”,歐洲長期處于大大小小割據的封建領主和分裂的天主教與東正教教會的統治之下。分處于各領地內的歐洲人首先認為自己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一貴族領地的屬民,民族的意識則很淡漠,更沒有國家的概念。在中世紀,英格蘭、法蘭西和德意志等只是一些地域概念,不是民族概念。16世紀文藝復興以后,歐洲資產階級力量崛起,他們以民族為旗號整合力量反對領主的割據,對抗羅馬教皇和各地主教的宗教統治,努力建立起一個個新的統一政權,他們宣稱:每個民族都需要有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保護自己的利益和生存,民族的利益是創建國家和國家存在的理由和目的。因此,這些民族與國家合為一體,稱為民族國家。到18世紀以后,歐洲就逐漸建立起了多個單一民族的資產階級國家,如法蘭西民族的法國、日耳曼民族的德國、意大利民族的意大利等。于是,在歐洲,現代意義的多個民族和國家同時形成了。在這個過程中,各民族國家為了凝聚力量和擴大勢力范圍,曾掀起民族中心主義的運動,如泛日耳曼主義、泛斯拉夫主義、泛意大利主義和大俄羅斯主義等。各國政府在國際上以民族為旗號競爭勢力范圍,在國內排斥少數民族,實行同化政策,這就造成歐洲鮮明的多元多中心,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局面。美國建國時也繼承了歐洲的傳統,主張建立單一的以白人為主的美利堅民族的國家,對于少數民族,只承認其是具有不同文化的“亞群體”,不承認這些“亞群體”在政治上與主體民族的平等地位。
至今美國和很多歐洲國家的政府仍以這種觀念制定政策,處理民族關系。即在政治上不承認少數民族,只承認少數民族個人的公民身份,不承認其民族身份。這種不承認政策自然導致了少數民族的不滿甚至反抗。2010年法國政府大規模驅逐羅姆人(吉普賽人)和“隱性同化”政策導致法國民族沖突,這樣的政策導致法國民族沖突事件的不斷加劇。更突出的例子是在土耳其,土耳其政府長期不承認庫爾德民族,導致了庫爾德人大規模的分離主義運動。
西方一些政府歧視少數民族的政策,也導致了少數民族對政府和國家的敵視。例如,2008年美國的佐格比民意測驗顯示:43%的拉美裔美國人和40%的非洲裔美國人支持分裂的權利;33%的非洲裔美國人表示他們會支持分裂主義運動。
與歐洲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同,歷史上中國各民族長期生活在一個統一的國家之中,統一的國家之內有多種文化、多種經濟、多種政體。這是中國與西方多數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特點,也是中國與西方不同的政治和文化傳統。
因此,中國人在民族關系上的傳統觀念是:不強求一致,主張多元一體。在此原則下,主張合,不主張分,主張天下一家。
上一篇:中華民族有多年的文明史
下一篇:書紙易毀,碑石難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