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義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無疑是極其寶貴的。然而,我們的祖先認為,比人的生命更寶貴的是“義”,也就是人間的正義與道義。
古文中“義”字寫作“義”,由“我”和表善祥之意的“羊”組成,意為我善良,深深含著人性本善之義,在儒家學者看來“義”乃與生俱有的德性。故《禮記》言:“夫義者所以濟志也,諸德之發也。”因為義者,德之宜(道德的準則)、事之宜(立身處事的依據)、天理之所宜(順乎天道自然的法則)。由此可知“義”乃一切道德之根基。
如果心中不存道義,那么做事的基點就容易變成名、利、情等,以利而言,那就容易見利忘義,社會中那些道德敗壞的人都是只求利益不講道義的人。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币馑际牵壕油〞匀柿x,小人只懂得利益??鬃幽苓_到“隨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憑借的是什么?如果心中沒有道義,隨心所欲就是放縱、非禮。如果心中有了道義,就會在德行的廣闊天地縱橫馳騁。所以“義”體現在外的就是各種德行。
那么,如何取義、行義呢?
《左傳》中有這樣的記述:“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舉凡做事,皆要明白是非善惡、曉明利害關系,不以私利為出發點就是行義。作為純正,處處公道,不作私弊,就是義行。在眾所周知的《三國演義》中,關羽重義輕利,雖然身陷曹營,又受曹操厚恩,卻始終不忘初心,不改大義。任憑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袍贈馬再加上黃金美女,關羽之心終不為財色所動,仍然堅持:“若知皇叔下落,雖蹈水火,必往從之。”關公因為守義成為人中楷模,在歷史上傳為美談。同時代的呂布雖然神勇過人,武藝高強,卻因為見異思遷,三易其主,其人格終為世人所不齒。張飛每當臨陣對敵,出口就要先罵他為“三姓家奴”。
舍生取義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子說:“一位懷有大志和仁德的人,不會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只會不惜犧牲生命而成全仁德。”在中國的歷史上,許多仁義之士輕利重義,為了堅守心中的正義與良知,寧愿舍棄眼前的實際利益,甚至是生命。
春秋年間,齊國有一個人叫崔杼,他娶了一個妻子叫棠姜,十分貌美。當時齊國的國君叫齊莊公,是個昏庸好色之徒。崔杼是齊莊公手下的相國,權傾朝野。
齊莊公久慕棠姜美色,二人勾搭成奸。崔杼十分惱怒,于是定下計策,派武士殺死了齊莊公。當時,諸大臣都知道崔杼作亂,但是也都不敢去悼念齊莊公。崔杼立靈公之子為齊景公,也沒有一個大臣敢持異議。
不過崔杼以臣弒君,畢竟非同小可,崔杼本人也要掩人耳目。于是他把太史伯叫來說,請您在史書中寫:夏五月,莊公因患瘧疾,不治而死。太史伯不從,在竹簡上寫道:“夏五月乙亥,崔杼弒其君光。”意思就是在五月,乙亥日,崔杼殺死了他的君主光,其中“光”是齊莊公的名字。
崔杼大怒,滿朝文武都沒有人敢對自己說一個“不”字,太史伯竟然敢公然違抗他的命令。于是就命人把太史伯推出去斬了。
太史伯有三個弟弟,分別叫太史仲、太史叔、太史季。太史伯死了,太史仲接替了哥哥的位置。崔杼仍然命令太史仲掩蓋真相,太史仲和他哥哥一樣,在竹簡上寫:“夏五月乙亥,崔杼弒其君光?!庇谑翘分僖脖淮掼虤⒌袅?。
太史仲的弟弟來了,仍然按照兩個哥哥的樣子秉筆直書:“夏五月乙亥,崔杼弒其君光?!苯Y果也被崔杼殺掉了。
最小的弟弟是太史季。他仍然寫下了同樣的話:“夏五月乙亥,崔杼弒其君光?!比缓蟀阎窈喗o崔杼看。
崔杼手里拿著竹簡說:“你三個哥哥已經死了,難道你也不怕死嗎?如果你肯按照我的意思修改你寫的話,我就饒了你?!碧芳净卮鹫f:“據事直書,史氏之職也。失職而生,不如死?”
太史季是說:“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來寫史書,這是我做太史的職責。與其放棄職責而茍且偷生,還不如死了?!?/p>
太史季接著說:“當年晉靈公是個無道昏君,被趙盾的弟弟趙穿殺死。晉國的太史叫董狐,他認為趙盾是正卿,相當于宰相。國君被趙盾的弟弟殺了,趙盾卻不能將趙穿繩之以法,于是寫道:‘趙盾殺死了他的君主夷皋?!w盾無話可說,因為他知道太史的職責是不能荒廢的。今天就是我不寫你崔杼殺君的事情,天下總有人會寫。我即使不寫,也掩蓋不了你的丑事,反而白白地讓有識之士笑話。所以我不怕死,你看著辦吧!”崔杼被太史季的大義凜然所震懾,說:“算了算了,我是怕國家亡在齊莊公這個昏君的手里,不得已殺了他。你雖然秉筆直書,不原諒我也沒什么。”于是把竹簡扔回給了太史季。
太史季捧著竹簡出來,快要走到史館的時候,碰到另一位太史,叫南史氏,正急急忙忙地趕來。太史季問他為什么這么著急,南史氏回答說:“我聽說你幾個哥哥都死了,擔心你也會死,這樣夏五月乙亥發生的事就沒人記述了,所以我寫好了竹簡趕過來?!?/p>
太史季聽了,拿過南史氏的竹簡,看到上面也是幾個字:“夏五月乙亥,崔杼弒其君光?!蹦鲜肥贤瑯邮且粋€寧死也要說真話的人。南史氏特意查看了太史季的竹簡,看到他記錄的確實是事實,才放心地告辭了。
崔杼畏懼太史的秉筆直書,于是把罪過推給了手下一個叫賈豎的人,并把他殺了。
這件事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典故。到了南宋末年,文天祥被蒙古人俘虜后,在牢房中寫了《正氣歌》,其中有兩句說“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文天祥就是用這個故事激勵自己的正氣。一個人敢說真話的故事,經過一千多年,仍然對后人起到積極的表率作用。
現在有的人覺得說句假話實在沒什么,不就是一句假話,有那么嚴重嗎?十分不以為然。很多人覺得說假話好像都習慣了,沒什么壓力。其實人的天性是求真向善的,當人說謊的時候,會有人控制不住生理反應,比如呼吸急促、脈搏加速、動脈血壓升高、手掌出汗,等等。經常說謊的人,一方面擔心謊言被戳穿而處于心理緊張的狀態,另一方面,在生理上也會有傷害?,F代醫學研究發現人的健康不僅僅由生理因素,還由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和精神信仰因素所決定。人如果常說謊話,對自己的健康也是有害的。
重義輕利
中國傳統文化中向來強調“義利之辨”,君子重義輕利。但并不是說不取利益,而是“君子求財,取之有道”,一切皆以“道義”為標準和前提,不義之財絕對不取。
北宋熙豐年間,在京師的樊樓旁邊有一座小茶館,生意非常興隆。有一天,一位從邵武來的李姓客人,與一老友在此小茶館敘舊飲茶。因天氣比較熱,李姓客人便脫下了外衣,把帶的數十兩金子隨手放到了茶桌上,結果走時忘記了拿。李姓客人離開茶館后,才發現自己遺失了金子,但心想這個茶館中往來的人那么多,肯定找不回來了,也就沒有回去尋找。
三四年后,李姓客人再次來到這家茶館,他并沒抱希望,只是隨口說自己三四年前曾在這里遺失過東西。茶館老板聽后想了想,問道:“你那天是不是穿著棉袍坐在這里?”李姓客人說:“是啊?!庇謫枺骸巴阍谝黄鹱谶@里的人是不是穿著皂皮襖?”答:“是啊?!辈桊^老板說:“那些東西被我撿到了,那時我也曾跑出去追趕,但你們走得很快,在那么多人中一時也沒有辨認出人,于是就把東西放了起來。心想你們明天肯定會回來尋找。我從沒有打開過,但覺得很重,想必是黃金白銀之類的東西。如果你說的塊數重量相同,你就拿回去吧!”李姓客人說:“如果能找到,我就與你平分?!辈桊^主人笑而不答。
李姓客人跟隨茶館主人來到一小棚樓上,發現樓上放了很多鞋、傘、衣服、器皿等他人遺失在這里的東西,而且上面都貼有字條,寫有某年某月某日,大概是什么樣的人所遺失。如果不知道的,就寫著不知道。在一個樓角中找到一個小包袱,封記從沒有打開過,上面寫著某年某月一位官人遺失在這里的。
下樓后,茶館主人同眾人再次詢問李姓客人包袱中金子的塊數、重量。李姓客人答出來后,茶館主人打開包袱一看,果然同李姓客人說的相符,便把包袱連同里面的東西全部還給了他。
李姓客人為表示感謝,要留下一半金子給茶館主人,茶館主人說:“官人想必也讀過書,怎么這么不會看人呢?古人明辨義利之分,我如果重利輕義,就把東西藏起來不告訴你,你又能怎樣呢?又不能官法相加?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總怕自己有愧于心的緣故啊!”
李姓客人知道他不會接受,對其一再施禮拜謝,茶館主人則不斷地謙讓辭謝。后請茶館主人到樊樓去飲酒,結果茶館主人也堅決推辭了。
當時茶館中五十多人,大家都非常感慨。做人都是下坡容易上坡難,往下走、隨波逐流省力,而堅守信念和道德卻需要長久的意志和勇氣,這難度大得多了。如果茶館主人暗中拿了客人遺失的錢財,開始總是覺得雖然占了便宜,但良心還是會受到譴責??扇绻^續發展下去,天長日久,貪財的事一件件地發生,以至于控制不住自己,這個人就蛻變成一個缺德的貪財小人了。中國成語中有個詞叫“一介不取”,就是說,不是自己應該得到的一點都不能要,哪怕像一粒芥菜籽那么微小的、一點點兒小東西也不拿,才是廉潔、守法。
其實真的是這樣,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后果的,而且后果要自己承擔。過去老人們經常說“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一個人是否貪財、是否重義,這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是為了自己好。生活中,在面對很多事情時,我們的內心本來都是能夠區分正邪好壞的,只是在后天環境的帶動下,在利益和欲望的誘惑下,很難做到堅守自己心中那份純真、善念,以及道德準則。從長遠來看,名利地位其實都是過眼煙云,而人的一生當中能否守住自己的德行,才是自己的立世之本。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重德受德,事事做到問心無愧,這才是正人君子的品行,雖然很難做到。
取義于民
傳統文化中,“取義”“行義”不僅是君子修身立德之行,也是古代賢明君主治國愛民之道,即“義”的內涵:小者修身,大者為民。
在“孟子見梁惠王”的故事中,梁惠王說:“您不遠千里而來,給我的國家帶來了什么好處和利益?”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其實,只要有‘仁義’就夠了。大王為一國之君,說:‘對我的國家有什么好處?’大臣們會說:‘對我家有什么好處?’百姓們會說:‘對我有什么好處?’這樣從上到下互相講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將來大臣們會為他們的利益而殺其君,百姓們會為他們的利益而造反。這就是先講‘利’而后講‘義’的結果。然而從來沒有見過講‘仁義’的人拋棄他們的親人,也從來沒有見過講‘仁義’的人把他們的君王丟在一旁的,所以大王講‘仁義’就夠了,何必說利?”
中學課本里也有這么一個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的,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彈劍唱“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等歌,于是孟嘗君讓家人滿足馮諼食有魚、出有車的要求,馮諼的母親也得到了孟嘗君的照顧。
有一天,孟嘗君派馮諼去收債,辭行的時候,馮諼問道:“債款全部收齊,用它買些什么東西回來呢?”孟嘗君說:“看我家里缺少什么東西,就買什么?!瘪T諼趕著馬車到了薛城,派出官吏召集那些應當還債的百姓都來核對借約。借約核對完了,馮諼假傳孟嘗君的命令,把借款賜給百姓,燒掉借約,百姓齊聲歡呼萬歲。
馮諼趕回齊國都城,進見孟嘗君。孟嘗君問道:“債款全收齊了嗎?怎么回來得這么快呀?”馮諼回答說:“收齊了?!泵蠂L君又問:“用它買了些什么回來呢?”馮諼說:“您說‘家里缺什么就買什么’,我考慮您府里已經堆滿了珍寶,好狗好馬擠滿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滿了美女。您府里缺少的東西就是‘義’了,因此我替您買了‘義’。”孟嘗君問:“義怎么個買法?”馮諼說:“如今您只有一塊小小的薛地,卻不能撫育愛護那里的百姓,反用商賈的手段向百姓取利息,我私自假傳您的命令把借約燒了,百姓齊聲歡呼萬歲,這就是我給您買的‘義’??!”孟嘗君不高興,說:“好吧!算了吧!”
過了一年,齊泯王對孟嘗君說:“我不敢把先王的臣子作為自己的臣子。”孟嘗君只好回到封邑薛城去住。走到離薛城還有一百里的地方,百姓扶老攜幼,在大路上迎接孟嘗君,整整有一天了。孟嘗君回頭對馮諼說:“先生替我買的義,竟在今天看到了?!?/p>
義不像錢或物那樣看得見摸得著,因此當時孟嘗君對馮諼買仁義非常不高興。然而,當孟嘗君被齊王貶回到薛城時,才認識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地得到了回報,說明平時的義舉到危難時刻方見效果。
不義自斃
孔子認為,賢明的君主會以仁義治國,總是考慮百姓利益的得與失,而不會一心追求個人權勢,否則,就會招致來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責,甚至滅亡?!墩撜Z》云:“見得思義,見利思義,義然后取。”就是說財物來了、利益來了,權位來了,首先要問“應得嗎?該得嗎?可得嗎?”若非取之有道,恐怕后患無窮。一生中,若能將多余的錢財嘉惠布施于世,或善用權力,造福鄉梓、社會,都是最佳的義行。
周朝末年,周宣王將自己的弟弟桓公友封于鄭這個地方。桓公友的兒子(鄭武公)娶了申國女子,名字叫武姜,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由于胎位不正,造成腳先生出來而難產,使得姜氏受到驚嚇。姜氏因此給莊公取名為寤生。由于武姜一直偏愛共叔段,所以當莊公和共叔段長大之后,便希望立共叔段為太子??墒窃谒龑掖蜗蛭涔埱髸r,武公都不答應。
等到莊公即位后,武姜就為共叔段請求,希望能把共叔段封在制這個地方。由于制這個地方地形險要,所以莊公回應她說:“制是個形勢險峻之地,從前虢叔就是死在那里。要是別處,我一定從命?!蔽浣谑怯终埱蠓庠诰┏?,莊公就把京城封給共叔段,稱他為京城太叔。
因為這么做不符合君臣的禮節,所以鄭國的大夫祭仲便勸諫莊公說:“凡屬國都,城墻周圍的長度超過三百丈,就會給國家帶來禍害。先王制定的制度,大的地方的城墻,不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超過九分之一?,F在京城已經逾越了規矩,不合先王的制度,君王將會不堪其憂了啊?!鼻f公說:“是姜氏要這樣,我哪有辦法避免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會這樣就滿足呢?不如早一點處置他,不要讓他的勢力繼續擴張;一擴張就難處理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難鏟除,何況是君王所寵愛的弟弟呢?”莊公說:“多行不義,必定會自取滅亡,你姑且等著看吧!”
果然過了不久,共叔段就命令西鄙、北鄙兩個地方既聽莊公的命令,也要接受他的管轄。此時,鄭國的公子呂就對莊公說:“一個國家不容許有兩個君王同時存在的,您打算怎么辦呢?如果您想把國家交給京城太叔,那么臣就請求去侍奉他;如果不是,就請把他除掉,不要讓民心背離?!鼻f公說:“用不著,他再這樣下去會自取其禍的。”后來,共叔段又進一步把西鄙、北鄙據為己有,并且擴大到廩延。這時公子呂又對莊公說:“夠了!再讓他勢力大下去,得到的民眾也會越多了?!鼻f公則是一點兒都不擔心地說:“他對國君不義,對兄長不親,沒有正義就號召不了人,勢力雖大,卻容易自行崩潰。”
緊接著,共叔段便開始整治城郭,儲備糧草,充實盔甲和武器,準備步兵和車輛,想要去偷襲鄭國的都城。姜氏也準備開城門做內應。當莊公獲得共叔段進兵的日期時,說:“時機到了?!庇谑敲罟訁温暑I兩百輛兵車討伐京城。京城的人反對共叔段,共叔段只好逃入鄢。莊公又向鄢進兵,共叔段最后只好逃到共國。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如果仗著自己的背景或權勢,而不顧及人應有的倫理道德,久而久之就會因為他自己做了太多不義的壞事,最終遭遇自取滅亡的下場。
小人忘義
一般而言,人還是懂得互相尊重的,這世界上卻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懂得這個基本的做人之理。你對他好,他認為你懼怕他;你忍讓于他,他認為你軟弱可欺;在你各方面都高他一籌的時候,他對你俯首帖耳;當你境遇不佳的時候,他會變得盛氣凌人;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他能說出令人肉麻的話語;當你需要他幫助的時候,他卻裝聾作啞,不雪上加霜、落井下石就算便宜了你。
按照傳統的道德標準,此等人被稱之為小人。小人之所以為“小”,不僅因為他的心胸窄小,目光短淺;還因為道德低下,為了現實利益不惜出賣自己的道德與良心,令人蔑視輕看,故有“卑鄙小人”“嫉妒小人”“忘恩負義小人”“見利忘義小人”等說法。
小人自私,以一己之利為最終的人生目標,因此,不管在哪兒,都把滿足個人利益、保護自己放在第一位。小人善妒,見到別人優秀,就要冒無名妒火。小人多仇恨,他總認為自己吃虧,總認為別人在騙他,他的邏輯:“不沾光便是吃虧?!毙∪嘶加洃浧珗贪Y,別人的不好刻在心中,別人的恩情置于腦后。小人難滿足,如果你想讓小人滿足恐怕不容易,他的欲望永無止境,你對他好,他便得寸進尺,得尺進丈……
然而,這世界上吃虧最大的往往是那些最不想吃虧的小人。因為他每天苦思冥想著如何不吃虧,所以,吃不好,睡不安,損害自身健康,這是第一大虧;又因為他鼠目寸光,只認眼前利益,不為生命永遠考慮,因此,即使你把無價之寶送到他的面前,他也未必認得,這是第二大虧。小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得了本不該屬于自己的東西,或誹謗污蔑咒罵別人,都將造下惡業,此業今生還不完,來世還,此乃第三大虧。因此,世界上最傻的人當首選自認為最聰明的小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君子循理而行,所以心地平坦寬廣;小人患得患失,所以經常憂愁局促。其實,造成“坦蕩蕩”與“長戚戚”的主要差別在于人的修為。心胸開闊的人,懂得接納別人、與人為善,他無須打壓異己,也無須諂媚逢迎,更不起妒忌之心,心里能裝得下別人,想的是如何成人之美。相反,小人則老是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想的是如何占別人便宜,由于不愿意了解別人,便容易成為憂愁的苦主:常常自苦、自危、自慚、自卑、自惑等,體現的是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為名、為利、為情所役,終日惶惶不安,就更不可能成為坦蕩的君子了。
如果每個人所思考的都是“利”字當頭,那么人與人之間必然沖突不斷;相反地,如果每個人在起心動念時,多想一下會不會對別人造成損失與傷害,相信隨之而來的是和諧的氣氛與人際關系。
君子一舉一動若能合于天理,順乎倫常就是一位義人。義人就是美善之人,吉祥之人。愿我們相互勉勵,人人皆成為義人,即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他人的人。
上一篇:禮樂興邦
下一篇:茶可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