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北之旅·淮陰侯廟·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江蘇淮陰碼頭古鎮,為漢代名將韓信故里。一條舊巷內,有淮陰侯廟,廟門楹聯曰:“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這十個蒼勁古樸的漢隸,濃縮了韓信的一生。“生死一知己”指既為伯樂又為劊子手的蕭何,“存亡兩婦人”指施食救命的漂母和殺害韓信的漢高祖皇后呂雉。韓信一生,歷盡曲折,宛若傳奇,留下了許多故事。
漂母岸與胯下橋
據《史記》等載,韓信父母早亡,“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飯,人多厭之者”。無奈他只得釣魚為生。一天,韓信一大早就到河邊垂下鉤子,可是到了中午,連條小魚也沒釣著。河邊一位老婦——漂母見韓信餓得直不起腰來,便把他帶到家里吃飯,一連幾十天。“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日后韓信成為熟知六韜三略、胸藏百萬兵甲的一代將才,大半得于漂母的激勵。漂母病逝后,韓信異常悲痛,命十萬大軍每人抓一把土灑在漂母墓上,墓一夕之間陡增10余丈。今漂母墓依然存于碼頭古鎮,高22米,周長178米,可謂勞動婦女所得的最大陵墓了。昔日漂母浣衣處,今稱漂母岸;韓信釣魚處,稱“韓信釣臺”。因一說韓信故里為江蘇淮安,故淮安也有這些遺跡。
韓信落魄之時,“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后來韓信大功告成,封王還鄉,找來當年使自己蒙受胯下之辱的少年。那人嚇得魂不附體,一見韓信就跪地求饒,韓信朗聲大笑道:“起來吧!我喜歡你這個人,是因為你促成了我的成就!你有點武藝,就命你為楚國捕盜的中尉吧!”從此,漂母岸附近的“胯下橋”就橫亙青史。今碼頭鎮“胯下橋”為一小小磚橋,由于淮陰歷史上多洪水,橋已不是漢橋,何年所建,也無從查考。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的一生,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列強相爭、逐鹿中原之際,韓信已從落魄少年,變成文武雙全的奇男子。他審時度勢,投奔項羽麾下,這位力能拔山的英雄不識英才,只讓他當了一名執戟郎。韓信毅然離開項營,轉投漢王劉邦,豈知泗水亭長竟忘了自己也是草莽出身,瞧不起出身低微的韓信,只給他一個小官,絲毫不能施展將才。這時,韓信結識了劉邦重要謀臣蕭何,韓信的雄才大略使蕭何傾倒,幾次向漢王推薦,均遭拒絕。韓信憤而出走。蕭何聞訊連夜追趕。新月半鉤,夜色蒼茫,一個是血氣方剛,一個是愛才心切,一出“蕭何月下追韓信”感動了多少才子,多少伯樂!漢王終于在蕭何勸說下重用韓信,筑壇拜將,韓信才得以施展抱負,以后才有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襲取三秦的成功首戰;“臨晉設疑,夏陽偷渡”,避實擊虛的破魏奇謀;“壅沙決水,半渡而擊”,大破齊楚聯軍的誘敵妙計,才有了漢王劉邦奪取天下的成功。
垓下之戰,作為各路漢軍主帥的韓信,布下十面埋伏,將十萬楚軍層層包圍,盡管楚軍突圍困難,但勇冠當世的項羽和他的八千江東子弟兵仍然銳不可擋。韓信想到借用天意來渙散楚軍軍心。天意如何傳達呢?韓信想起小時候玩過的風箏。好,扎個載人的!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奇跡出現了:項羽中軍帳上空不時傳來清晰的話語:“項羽,你雖英雄一世,但不合為帝,如今你氣數己盡,快上天歸位吧!”楚軍聞聽,紛紛逃亡,項羽也只得無可奈何地作別虞姬,在烏江自刎。從此風箏風靡韓信家鄉,過去碼頭鎮的風箏會還遠近聞名呢。
韓信功高蓋世,終不為高祖、呂后所容。明正德年間進士駱用卿一首被推為“淮陰廟絕唱”的《題韓信廟》總結了韓信的一生:《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古詩句出處:
逐鹿中原漢力微,登壇頻蹙楚軍威。足當躡后猶分土,心已猜時尚解衣。畢竟封侯符蒯徹,幾曾握手到陳豨?英雄漫灑荒山淚,秋草長陵久落暉。
詩中提到了韓信與劉邦之間幾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韓信滅齊王田廣,讓使者帶信給劉邦,說為安定局面,他擬自稱“假齊王”(代齊王)。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于滎陽,見信大怒,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劉邦才改口說:“大丈夫定諸侯,就是真王,為什么要稱假王!”于是派張良封韓信為齊王。韓信日后被殺的禍根也許就此種下。劉邦對韓信心存猜忌,表面上仍有“解衣推食”之恩,使韓信不忍叛漢,終于被殺。韓信死后,淮陰、淮安兩地都曾建廟,淮陰稱淮陰侯廟,淮安稱韓侯祠。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為其鳴不平,作《淮陰侯廟》曰:“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寶嘆良弓。遂令后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相傳韓信被滅族時,蕭何將韓信幼子改姓“韋”托于南海相趙佗。今廣西壯族中韋姓者,即為韓信后代。
上一篇:茫茫高原雪·阿里之旅·岡仁波齊峰·瑤池圣水峰湖之戀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峨眉山·生物奇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