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克己
君子是我們的祖先所追求的一種理想人格的化身,不僅要有崇高的品德,還要養成良好的氣質。孟子提出“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都是指君子任重而道遠,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浩然正氣,始終堅守道義,不隨物流,不為境轉,順逆一如??鬃釉凇墩撜Z》一書中多次提到“君子”,對其道德內涵進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闡釋,提出要達到君子的標準,必須做到“克己”。
“克己”是指培養節制自己的能力。在中國,自古以來人們把“克己”作為極其重要的道德修養內容。“克己復禮為仁”,意思是說人們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不正確的言行,自覺遵守道德規范,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使自己的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規定,認為只要每個人都能以禮約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為君子,社會仁道得以弘揚。
儒家認為,人之所以為人者,在于人克己修德,德是人的立世之本。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學生樊遲請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說:“愛人。”顏回問怎樣才能做到“仁”,孔子說:“如果你能夠戰勝自己的私欲而復歸于天理,那么天下人都會稱贊你是個仁人?!边@里孔子提出了君子應“克己復禮”,只有能真正節制自己才能以仁德的胸懷面對世事,才能夠達到愛他人、愛生命、愛天地萬物,而成就“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普遍的仁愛。
《大學》的首條要求是人修明其德,而且是先修己德,再由自己的修德理性推及于人,“修身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老百姓),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儒家的經世濟民學說和修身傳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成為社會所維系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使社會道德維持在較高水準。
《詩經》說:“上天生育了人類,萬事萬物都有法則。老百姓掌握了這些法則,就會崇尚美好的品德。”孔子提出了“以德配天”,要遵循仁、義、禮、智、信及“克己復禮”的道德原則,強調注重調整天人關系、人際關系和各種意識形態的關系,以建立起寬容的、安定的、和諧的社會秩序,倡導人們修成君子以至成賢成圣??鬃舆€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钡轮闻c仁政也是以個人修養為前提的,立德和修身是擺在第一位的。修身是方式,立德是目的。立德修身是進行道德修養、完善人品操行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那么,“克己”的內涵是什么,是簡單地克制、壓抑自己的欲望嗎?當然不是,簡而言之,包括自我反省、自謙和寬人。
君子自省
孔子認為君子應通過修身完善自我修養,能夠不斷反省自己,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仁德的追求中鍥而不舍,才能達到“仁”的境界。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說,君子哪兒做得不對,會從自己內心去查找原因,要求自己做好,從而修正自己;小人則是向外去查找原因,要求別人做好。遇到問題找自己的原因是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主要標志。君子反省自己,從思想意識、言論行動等各方面去審視自己是否遵從道義原則。孟子說:“如果關愛別人,可是別人卻不肯親近,那首先反問自己,自己的仁愛之心夠不夠?如果勸諫別人,可是沒有成功,那就要反問自己,自己的智慧夠不夠?如果有禮貌的對待別人,可是得不到相應的回答,就要反問自己,自己的真誠夠不夠?當行動未得到預期效果時,不要埋怨別人,首先應當反躬自問,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痹诱f:“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認真復習了?”自省是理性的智慧,是自己真正主宰自己。君子要通過時時內省不疚,逐步完善修養以成就高尚德操,“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開明德行,以達至善。
孟子提出道德是天賦的,是人心所固有的,且天心與人心相通,認為每個人都具備善良天性和品德,如果能夠保持德行和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那么“人皆可為堯舜”。這里孟子指出做人應有的四種德行:“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贝恕八亩恕闭侨?、義、理、智“四德”的基礎,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人都應具有的善德淵源,也是人性的價值所在。君子要“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即修身是知天、敬天,達到崇高境界、具有博大仁愛胸懷的必由之路。孟子提出了內向修養理論,而不是向外找,要堅守自己的良知、本心,做人做事講原則、講正氣,就能做到“充實而有光輝”,感化別人一道行善,以達到至善的境界。
孔子說君子能“內省不疚”。小人有錯總要推諸他人或文過飾非,無法面對自己的缺失。君子則不同,過而能改,方能提升自己。一次,宋國遇到了水災,魯國派使者前往慰問,宋國國君回應說:“寡人不仁,因為齋戒不夠誠實,徭役擾亂了百姓的生活,所以上天降下此災,又給貴國國君增加了憂慮,以致勞煩先生前來。”孔子知道后說:“看來,宋國大概會很有希望的。”學生們問為什么,孔子說:“當初桀、紂有過錯卻不承認,很快就滅亡了。商湯、周文王知道承認自己的過錯,很快就興盛起來了。過而能改,君子之道,善莫大焉?!彼螄髞砉怀蔀閲幻駨姷膰?。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币馑际钦f,多回過頭來檢討自己的過錯(反躬自省)而少責備別人,就能遠離怨恨了。如果世人能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勤于改正自己的心性缺點,管好自己,碰到什么不如意事,就不會一味地推卸責任、苛求別人、文過飾非,反而會體諒別人、寬恕別人。這樣自然能減少很多紛擾和怨恨,得到諒解和贊譽。
在很久很久以前,因為有許多猛獸出沒在人們生活的環境周圍,因此大家就組成部落,共同防衛,沒想到,趕走野獸,洪水卻又淹沒了人們住的草屋,大家都不知道該怎么辦。
有一個聰明的人叫大禹,他使用疏通的方法,經歷了十三年,才逐步將遍地大水化為江河,百姓的生活又恢復了平靜。
大禹治水成功,百姓們都高興極了,因為他們又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了,許多諸侯認為他是明君,于是前來歸順。只有諸侯中的“有扈氏”因故起兵叛變,于是大禹便派他的兒子伯啟去制服他。兩方大軍在“甘”這個地方打了起來,伯啟的部隊大敗而逃。
跟在伯啟身邊的將領們要求伯啟稍做整頓后再出兵還擊。伯啟擺擺手說,不用再戰了。將領們都覺得奇怪,伯啟為什么說不用再戰了呢?伯啟頓了頓,說:“有扈氏擾亂老百姓的生活,我才奉命來圍剿他。大家想一想,我的地盤不比他小,率領的部隊也是最精良的,結果我卻不能完成任務。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我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譬如我沒有以身作則帶領屬下,管教部屬的方法也不如他。所以,如果我要讓老百姓恢復安居樂業的生活,我必須先糾正自己的錯誤?!?/p>
此后,伯啟認真要求自己,與普通兵士一同作息,天還未亮,就起來操練,生活變得簡單有規律,并選用有品德和才能的人來商討國家大事?!坝徐枋稀睆钠渌T侯那里知道了伯啟的改變,不但不敢舉兵來犯,反而帶兵前來歸順了。
發生沖突矛盾、出現麻煩事,為何要找自己的原因、修正自己呢?其實冷靜地想想:真有心要提升自我的話,從千變萬化的人情世故中,抓住不如意事發生的瞬間,去領悟因果關系,不也是絕佳的、難得的機會嗎?就算不是我們的錯,養成“凡事先找自己的原因”這樣的習慣也是對自我負責的態度。
但絕大部分的不如意事,都有自己的原因在里面,更多的是表面意識不到的深層原因,如果沒有深入查找自身原因,怎能發現不足、修正自己呢?自己的身體、精神難道不是個小世界嗎?難道不是歸自己管著的嗎?那么自己遇到不如意事必有原因,怎能說與自己無關呢?自己思想意識中的不足,支配著偏差的言行,造成不好的結果,這其中的因果報應,就是自己修養的不足造成了不如意事。小人欠缺查找自己的修養,意識不到自己的不足,當然就會盯著別人的不足,一味地要求別人了。
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有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君子每天都要省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起心動念是否符合天理,如果不修德,就會放縱個人的欲望,就會因迷失自己而墮落。因此,先賢們認為學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們迷失的善良本性。每個人都有善惡兩種因素,抑惡揚善就要嚴于律己,絕不能隨波逐流。通過教化,善性是完全可以回歸的。因此,君子的責任就在于幫助、喚醒人們找回良知本性,使他們回到正道上來。立德修身的要求是做人要誠實守信、正直善良、謙虛忍讓,因此,要倡導多讀圣賢書,修去個人私欲和一切不正的因素。儒家修持身心所體現的更高人生價值,目的是兼濟天下,經國治世,造福于民。
歷史上的賢德之士都是修身自省的典范。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都是古代圣人,他們都是經過嚴格修身而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同時他們的道德踐行又建樹了“博施于民而濟眾”的功業,使民風淳厚,人心向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笨鬃邮冀K重視修身,最后才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币姷接械滦械娜司鸵蛩待R,見到有人做得不好,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情況。他強調有過必改,主張“過則勿憚改”“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他本人非常歡迎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并認真改正,“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他看到顏回“不遷怒,不貳過”,非常贊賞這種聞過則喜、知過必改的可貴品質。扎實的修身基礎,正是孔子及其學生們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夠矢志不渝的實踐和弘揚道義的原因所在。
君子學人
君子又被稱為“謙謙君子”,傳統文化中,謙虛好學自古以來都作為君子的美德。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彼J為身邊的人,必定有可以學習、借鑒的地方。也就是說當看到別人的優點、良好的品德行為時,要能虛心向別人學習;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也要向內找找自己是否也有相同的或類似的行為,若有則改之。他認為君子隨時隨地都用心觀察別人的言行,以求進步。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古今知識分子極力贊賞的座右銘之一,對于我們修身養性、待人處事、增長知識,都是有指導作用的。中國歷代先賢大家都是謙虛好學的。
清初一代鴻儒顧炎武,學者尊稱其“亭林先生”。他曾經說道:“學究天人,確乎不拔,我不如王錫闡。讀書為己,探賾洞微,我不如楊雪臣。獨精三禮,卓然經史,我不如張爾岐。蕭然物外,自得天機,我不如傅山。艱苦力學,無師而成,我不如李容。險阻備嘗,與時屈伸,我不如路安卿。博聞強記,群書之府,我不如吳任臣。文章爾雅,宅心仁厚,我不如朱彝尊。好學不倦,篤于朋友,我不如王宏撰。精心六書,信而好古,我不如張弨?!?/p>
杭世駿,是清代乾隆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和詩人,字大宗,學識淵博,被授編修。他也自謙道:“我經學不如吳東壁,史學不如全謝山,詩學不如厲樊榭?!?/p>
一個自謙自省、慕友師范的人,何愁學業德行不日新又新呢?這些名儒大哲能夠成就斐然,也就得益于這謙虛好學的美德吧!這令那些憑一點成就便驕躁不可一世,只知看別人不如自己的人真是汗顏。
君子寬人
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孔子倡導忠恕的道德原則,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這里指凡事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即君子對自己要嚴格要求,而對于他人,則要寬以待人。
人己關系如何擺正?平和的狀態如何可得?忠恕是與人溝通交往不錯的原則。認同真誠、善良、寬容等純真本性的一面,明白那才是真正的自己,愿意盡心守護忠于本性(忠);純真本性才是人真正的自己,以這樣的原則善待別人,受到別人不公平的對待,也能以這樣的原則忠告善導、寬容諒解別人,沒有生出不合于純真本性的怨恨、委屈、不平、報復等種種心態,沒有和對方一樣對待、一般見識,只是希望對方也能舍棄后天形成的種種不純,明白純真本性(?。5赖?、天地、忠恕似乎有所對應,忠恕大致指出合理對待天道、他人的方式。恕的另一層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將心比心,自己管好自己,避免言行結怨。
東漢時穎川太守寇恂是一個很懂得顧全大局而又非常聰明的人。有一次,大臣賈復從京城洛陽去汝南郡,他手下的一個小軍官在穎川殺了人??茆扇税涯莻€軍官抓起來,在大街上砍頭示眾。賈復在汝南郡聽到這件事,氣得大罵,認為這是寇恂故意掃他的面子。不久,賈復要回洛陽,快到穎川時,對左右的人說:“我見到寇恂,一定要親手殺了他!”
寇恂知道賈復不會放過自己,決定躲開,不與賈復見面。他手下的一個武官對他說:“您怕賈復嗎?我帶著劍跟在您身邊,他要動手,我就不客氣!”
寇恂語重心長地說:“你知道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嗎?藺相如那么有勇有謀,連秦王都怕他,可廉頗為難他時,他卻讓著廉頗。為什么呢?他是為國家著想??!他能做到的,我寇恂難道做不到嗎?”
可是,賈復是京城來的大臣,他從穎川路過,太守避開不見也不行??茆惴愿廊藗湎仑S盛的酒飯,等賈復和他的隨從們來了,寇恂手下的官員們就熱情地迎上前去,獻上好酒好飯。等他們吃飽了,寇恂突然趕來,表示歡迎,然后推說有事,就匆忙離去了。賈復急忙叫人去追,但手下一個個喝得醉醺醺地,只好眼看著寇恂走遠了。
寇恂不計個人恩怨,以大局為重,清醒地對待別人對自己的怨恨,不與他人去爭長論短,而是機智避退??茆粻?、不斗并不是他軟弱無能,而是一個心胸博大、忠直之人的過人之處。如若不忍,與賈復刀槍相向,只能仇更深、怨更大,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退一步卻海闊天空,對自己、對國家都有利,何樂而不為呢?
恕的內涵很深,層面很廣,是心性提高的途徑,值得用一生去實踐領會。人與人之間冤怨難解,冤冤相報,就是因為人不明道理,不識善良的本性,沒有本著忠恕原則待人,人己關系才無法擺正,而有糾纏、孽緣、矛盾。爭斗、妒忌非人的本性,退一步海闊天空,以忠恕待人,必定會否定爭斗、妒忌,知道那是人后天形成的種種不純,是應該去掉的東西,就算遭受打擊,也能忍耐自重,寬恕他人,那么漸漸地也就能遠離爭斗、妒忌,消除造成人己關系緊張的私心雜念,這時海闊天空也就體現了忠恕升華的境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遷怒、不積怨,是一種良好的心態,體現了公正無私、與鄰為善的寬闊胸懷。試想如果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不能得到,是不是很痛苦?你能不能希望他人得到這種東西,而不像你這樣痛苦?自己已好,希望他人更好;自己不幸,希望他人有幸;自己已敗,希望他人成功,這是中國傳統道德中要求人們養成的崇高心性。有了這種心性,你就不會為自己的暫時失敗和不幸而苦惱,你也就會為他人的成功和幸運而高興,成為一個進退如一、樂觀向上、親鄰善友的人。
一個人想提高道德修養,須有很好的忍的功夫,如果能配合勤于自省和學習道理,那會更好。說說自己對于恕的理解,也自省近日有沒有做到恕?什么事忍不?。糠治鲆幌略?,并設法提高自己對恕的認識。
君子“克己”的目的在于修身養德,“行義以達其道”。通過“克己”獲得思想境界的提升,從而傳播道義,德化民眾,濟世安民。孔子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說克制自己的欲望,修養自己的德行,善待他人,使自己能夠嚴肅、莊重、恭敬地去做事;使天下所有的百姓都得到安寧和太平,這在《大學》中被概括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君子克己修身,凈化心靈,與道相合,與德相應。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胸懷坦蕩,與人為善,才能夠承擔起維護真理的社會責任和使命。
上一篇:儉以養德
下一篇:君子慎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