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維翰》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桑維翰》人物故事小傳
桑維翰(公元899—947年)字國僑。洛陽人。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進士。河陽節(jié)度使石敬瑭辟為掌書記,隨敬瑭歷數(shù)鎮(zhèn)。及敬瑭反于太原,維翰首與其謀。復遣為書致契丹主求援,請結(jié)為父子,割地稱臣,契丹主允諾。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契丹立敬瑭為大晉皇帝,敬瑭即以維翰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樞密院事。后出為節(jié)度使。晉少帝立,召為侍中,尋擢為中樞令兼樞密使。權(quán)勢顯盛,大受賄賂。開運二年(公元945年)冬,少帝病,維翰密謀太后為皇弟重浚置師傅,少帝怒,罷維翰為并封尹。三年冬,為張彥澤所害。
〔正史〕
桑維翰字國僑,河南人也。為人丑怪,身短而面長,常臨鑒①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于公輔。初舉進士,主司惡其姓,以“桑”“喪”同意。人有勸其不必舉進士,可以從他求仕者,維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賦》以見志。又鑄鐵硯以示人曰:“硯弊則改而他仕。”卒以進士及第。晉高祖辟為河陽節(jié)度掌書記,其后常以自從。
高祖自太原徙天平,不受命,而有異謀,以問將佐,將佐皆恐懼不敢言,獨維翰與劉知遠贊成之,因使維翰為書求援于契丹。耶律德光已許諾,而趙德鈞亦以重賂啖②德光,求助已以篡唐。高祖懼事不果,乃遣維翰往見德光,為陳利害甚辯,德光意乃決,卒以滅唐而興晉,維翰之力也。高祖即位,以維翰為翰林學士、禮部侍郎、知樞密院事,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天福四年,出為相州節(jié)度使,歲余,徙鎮(zhèn)泰寧。
吐渾白承福為契丹所迫,附鎮(zhèn)州安重榮以歸晉,重榮因請與契丹絕好,用吐渾以攻之。高祖重違重榮,意未決。維翰上疏言契丹未可與爭者七,高祖召維翰使者至臥內(nèi),謂曰:“北面之事,方撓吾胸中③,得卿此疏,計已決矣,可無憂也。”維翰又勸高祖幸鄴都。七年,高祖在鄴,維翰來朝,徙鎮(zhèn)晉昌。
出帝即位,召拜侍中,而景延廣用事,與契丹絕盟,維翰言不能入,乃陰使人說帝曰:“制契丹而安天下,非用維翰不可。”乃出延廣于河南,拜維翰中書令,復為樞密命,封魏國公,事無巨細,一以委之。數(shù)月之間,百度浸理④。初,李翰為翰林學士,好飲而多酒過,高祖以為浮薄。天福五年九月,詔廢翰林學士,按《唐六典》歸其職于中書舍人,而端明殿學士、樞密院學士皆廢。及維翰為樞密使,復奏置學士,而悉用親舊為之。
維翰權(quán)勢既盛,四方賂遺,歲積巨萬。內(nèi)客省使李彥韜,端明殿學士馮玉用事,共讒之。帝欲驟黜維翰,大臣劉昫、李嵩皆以為不可,卒以玉為樞密使,既而以為相,維翰日益見疏。帝飲酒過度得疾,維翰遣人陰白太后,請為皇弟重睿置師傅。帝疾愈,知之,怒,乃罷維翰以為開封尹。維翰遂稱足疾,稀復朝見。
契丹屯中渡,破欒城,杜重威等大軍隔絕,維翰曰:“事急矣!”乃見馮玉等計事,而謀不合。又求見帝,帝方調(diào)鷹于苑中,不暇見,維翰退而嘆曰:“晉不血食⑤矣!”
自契丹與晉盟,始成于維翰,而終敗于景延廣,故自兵興,契丹凡所書檄,未嘗不以此兩人為言。耶律德光犯京師,遣張彥澤遺太后書,問此兩人在否,可使先來。而帝以維翰嘗議毋絕盟而已違之也,不欲使維翰見德光,因諷彥澤圖之,而彥澤亦利其資產(chǎn)。維翰狀貌既異,素以威嚴自持,晉之老將大臣,見者無不屈服,彥澤以驍捍自矜,每往候之,雖冬月未嘗不流汗。初,彥澤入京師,左右勸維翰避禍,維翰曰:“吾為大臣,國家至此,安所逃死邪!”安坐府中不動,彥澤以兵入,問:“維翰何在?”維翰厲聲曰:“吾,晉大臣,自當死國,安得無禮邪!”彥澤股栗不敢仰視,退而謂人曰:“吾不知桑維翰何如人,今日見之,猶使人恐懼如此,其可再見乎?”乃以帝命召維翰。維翰行,遇李崧,立馬而語,軍吏前白維翰,請赴侍衛(wèi)司獄。維翰知不免,顧嵩曰:“相公當國,使維翰獨死?”崧慚不能對。是夜,彥澤使人縊殺之,以帛加頸,告德光曰:“維翰自縊。”德光曰:“我本無心殺維翰,維翰何必自致。”德光至京師,使人檢其尸,信為縊死,乃以尸賜其家,而資財悉為彥澤所掠。
《新五代史》卷二九
〔注 釋〕
①臨鑒:面對銅鏡。②啖:吃,此指行賄。③撓吾胸中:心中憂慮。④百度浸理:百事井然有序。⑤血食:指癸天之禮。古人祭天必殺牲,故稱血食。此句喻將滅亡。
〔相關(guān)史料〕
宋·歐陽修“論桑維翰”:
嗚呼!自古禍福成敗之理,未有如晉氏之明驗也。其始也,以契丹而興,終為契丹所滅。然方其以逆撫順,大事未集,孤城被圍,外無救援,而徒將一介之命,持片舌之強,能使契丹空國興師,應若符契①,出危解難,遂成晉氏。當是之時,維翰之力為多。
明·鄭賢《古今人物論》卷二六
胡寅“論桑維翰”:
宰制運動,據(jù)權(quán)之所易;知人善任,當國之所難。是時劉智遠、杜重威之徒皆為制將,而維翰不能區(qū)別才否。既一概用之,又不委知遠以權(quán)。此失之大者,維翰非于知遠有憾,特不深知之耳。或曰知遠先恨李崧,又恨出帝,君臣有隙,未易平也。曰:維翰必欲御敵,師克在和,無寧②力啟上心,解崧之意,加禮河東。又致書知遠,使坦懷釋怨,以濟國為務,而專付統(tǒng)御之權(quán),晉豈遽亡乎?
明·鄭賢《古今人物論》卷二六
桑維翰(桑維翰初舉進士,主考官討厭他的姓而未被錄取。有人勸他改姓,他鑄鐵硯告訴人們說:“硯穿則改。”卒成進士,官累中書令兼樞密使。)草萊(草萊:田野。比喻未出仕)時語友人曰:“吾有富貴在,造物(造物:舊時以為萬物是天造的,故稱天為“造物”)未還三債,是以知之。上債錢貨,中債妓女,下債書籍。”既而鐵硯功成。一日,酒后謂密友曰:“吾始望不及此,當以數(shù)語勸子一杯。”其人滿酌而引公云:“吾有三悅而持之:一曰錢,二曰妓,三曰不敢遺天下書。”公徐云:“吾衒露(衒露:炫耀、賣弄自己的才能)大甚,自罰一觥。”
宋·陶谷《清異錄》
(見《說郛》第九冊卷六一)
〔注 釋〕
①應若符契:結(jié)果與預測一樣。②無寧:也作毋寧,不如。
上一篇:《楊朵兒只》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楊朵兒只》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桓譚》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桓譚》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