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說文解字》中“善”字為“膳”的本字。古人以羊為膳食的美味,故金文的“善”字從羊從二言,表示眾口夸贊的意思。“善”字由膳食之美引申為美好之義,因為羊的性情溫和馴順純善,被古人視為吉祥、美麗的動物,所以“善”又有善良、慈善之義,與“惡”相對。
在中國人的傳統理念中一直留存著“行善積德”“樂善好施”“善惡必報”的思想,從上古延續至今,中國的傳統思想一向很重視“善”。
兼善天下
中國封建王朝歷代賢君都以仁德為治國之本,善化百姓,安天下社稷;有識之士則心系黎民百姓之苦,即使身處逆境,依然不計個人得失,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就是其中之一。
杜甫得到親友的幫助,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可是才住了幾個月的新茅草房,眼睜睜地被呼嘯的秋風把房頂的茅草一層一層地卷了起來,飛得高的纏掛在樹梢上弄不下來;飛得低的掉到池塘里或洼地稀泥上,也拾不回來了。在荒地上那些本來可以收拾起來重新蓋到房頂上去,可是南邊村子里涌出來一伙小孩子,當著詩人的面抱著茅草鉆進竹林里去了。腰腿無力追不了,口干舌燥喊不了,詩人只好慢步挪回家來,倚靠著手中的拄杖獨自傷心嘆息。
屋破的痛苦還沒緩解,雨漏的慘況又跟上來。真是屋破又遭連夜雨!風一停就烏云滿天,像墨一樣黑的烏云,弄得天昏地暗的。房頂缺草了,雨就亂紛紛地直接泄進屋里來;布被子不暖和,小兒子夜里就睡不安穩,亂動亂拱,終于把被子也蹬破了;現在屋里到處漏雨,特別是床頭沒一點干地方,就更加陰冷凄涼了。
自安史之亂后所經歷的種種痛苦和憂國憂民,本來就使杜甫長期失眠,現在的景況就更讓他徹夜難眠了。凄風苦雨中坐盼天明,寒夜就顯得越是漫長!
雖然身在這種老弱無力、窮困無助、凄苦難言和焦慮不眠的苦境中,詩人卻沒有只想到自己,而是推己及人,想到了千千萬萬和自己一樣的“天下寒士”,希望自己能為他們找到千萬間廣廈,使他們能免于遭受自己目前這樣的苦況,乃至于自己一個人凍死也在所不惜,充分表現了詩人博大的仁愛胸懷和高尚的人格。
正是這種可貴的思想,使得詩人對自己苦境的描寫具有了更為深厚寬廣的內涵,因為那不僅是詩人自己的傾訴,也是為千萬同樣處境的寒士們的代言。正是這種憂國憂民、濟世安貧的崇高志向,使得詩人的許多詩篇得以千古流傳。與其說詩人創造了優美的詩篇,不如說善念造就了優秀的詩人!
環境的好壞與否容易影響人居住的意愿,尤其是身處逆境時,更是對人的道德品質的考驗,一般人往往會心生退縮之念,而去尋求安逸的生活。但是對于圣人或君子而言,他們堅定的信念或智慧是不會被環境所左右的,相反地,他們會以自身的修為及能力去改變所處的環境,甚至帶動環境往良性的、美善的方向去發展。
正如同孔子想要搬到東方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里非常落后閉塞,不開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住,又怎么會閉塞落后呢?”唐代詩人劉禹錫于《陋室銘》中曾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又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的回答也正體現君子的高貴慈悲的精神:不畏蠻荒之境,樂于將文化知識傳播到這些被人遺忘的地方,教化當地人們,這正是君子“兼善天下”積極有為的精神。
行善傳家
“樂善好施”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是君子修身養性的重要內容,受到中國歷代統治階層的重視,對凡有善行義舉者大都進行獎勵:或封妻蔭子,天倫之樂,或獲取功名,光耀門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中,歷來有類似“舉孝廉”等名稱,就是凡是有“孝子”“善行”等名聲者,在科舉考試中可以直接免于科考而獲得功名,對于其中才學突出者則能給予更高的功名褒獎。
陶澍,字子霖,是清朝湖南安化縣人。其家門風醇厚,世代以行善為樂。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一向樂善好施,當時鄉里抓到竊匪都會扔到江中淹死。有一天伯含公路過江邊,有一個將被淹死的竊匪向他呼救:“你救救我吧,我發誓從此以后再不做賊了。”伯含公心懷憐憫,便請求眾人將此人放了,又怕這人重操舊業繼續作惡,于是送給了他一艘小船,讓他在渡口擺渡謀生。為了挽救和教育這樣的人,伯含公一生前前后后送出八艘小船,這些人全都改邪歸正了。
為了避免行人被碎瓷瓦礫所傷,伯含公每次外出都隨身帶著個小筐,把路上的碎瓷瓦礫都拾到小筐中帶回家,等到去世時,他積存的碎瓷瓦礫已經堆積到同房子一樣高了。
陶澍的曾祖文衡公非常寬厚。康熙戊子年九月,文衡公的鄰居家失火,所有家當燒毀殆盡,一無所有,文衡公就叫妻子將自家糧倉中的糧食全部給了鄰居。有一天下大雪,晚上文衡公家中的米被人盜走,文衡公根據雪地上的足跡一路找去,發現原來盜米之人是自己認識的一個熟人。文衡公沒有聲張,默默地回到了家中,從來沒有對人提起過這件事。直到三十年后,文衡公的妻子偶然對子孫講起這件事,此事才被大家知道,但還是故意隱去了盜米人的真實姓名,其寬厚仁恕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陶澍的祖父寅亮公生性淡泊,家中并不富裕。有一天寅亮公在江邊拾到了一些錢。他在那里等了一天,才見一人倉皇而來,面色如土,低著頭在沙礫中搜尋什么。寅亮公問他找什么,那人說:“我在外為人做工好幾年沒回家了,家中還有老母親,今天帶著積攢了多年的錢準備回家奉養母親,卻沒想到全都丟了。”寅亮公問他丟了多少錢,那人說的都對,寅亮公便將拾到的錢如數還給了那人。那人為表示感謝,非要將錢分給寅亮公一半,寅亮公笑道:“我如果貪圖你分給我那些錢,我不如不在這里等你了。”說完笑著讓那人趕快回家去,那人叩頭拜謝而去。
陶澍的父親鄉賢公疏財仗義的事也很多。陶家歷代如此重德好施,義舉遠近聞名。到了陶澍這一輩,寒微門第出身的陶澍因其家族世代行善,聲名遠播而深受朝廷褒獎,他也因此在嘉慶五年秋試中由于家族累世善行和才學突出而中舉,兩年后再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累官至兩江總督,贈太子太保銜。陶澍卻未因高官厚祿而有所改變,同樣繼承了陶家樂善好施的家風。他一生為官清廉,在職期間,曾多次將自己的俸銀全部救濟了災民,道光皇帝聽說后感動地說:“為臣的能個個像陶澍那樣清廉,何愁天下不太平!”并賜給陶澍三千兩銀子以示獎勵。陶澍依舊粗茶淡飯,對那些錢分文未用,全部用來接濟了貧苦鄉民,并在安化縣興辦了四十八所義學。
深受傳統文化熏陶的古人、先賢都十分推崇行善義舉,因為樂善好施是古人安身立命、修身養德的道德規范之一,無論身處逆境,還是平步青云,都能心懷天下社稷之安危、黎民蒼生之苦樂;無論身居高位,還是貧居山林,都不忘為國分憂、善念百姓疾苦,以明修身報國之志。因此,才有民族昌盛、社會進步。
知錯能改 善莫大焉
“人之初,性本善”,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這種把人的起步設定為善性的儒家理念,無疑有利于人類向善的進步取向。所以,人們都是以這種善性為起點,在成長過程中,因各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學習的東西也不同;在好的環境里人就會變好,在不好的環境里人就容易學壞,于是性情開始有了差別。假如在這個時候,不加以適當的教導,人就很容易學會種種不良的習慣而漸漸變壞,他原本善良的本性就會被惡習所掩埋,逐漸喪失掉人善良的天性。惡習一旦形成就很難改正,但是“難改”并不是說不能改,真能真心改過的人,是難能可貴的。古語說得好,“浪子回頭金不換”,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啊。
晉朝時,義興有個年輕人叫周處,從小爹娘都死了,因此無人管教,他雖然天生有豪俠氣度,但常仗著一身蠻力在鄉里打架鬧事,無惡不作,村里人見了他就像碰到毒蛇猛獸般,總是躲得遠遠的。
這一天,他正在街上閑逛,看到一群人正在談論著什么,他連忙走過去看熱鬧,大伙看到他便散開了。周處覺得很奇怪,便抓住一個老人問道:“你們在說什么?”老人很害怕,只好如實地說:“我們這里出了三害,其一是南山的山里有一只吃人的老虎;其二是長橋下的河里有一條蛟龍;它們害死了很多人……”老人的話還沒有說完,周處便大聲說道:“老虎、蛟龍有什么可怕的,讓我來消滅它們。”說完,就轉身跑了……
話說周處跑到南山上,尋找那只吃人的老虎。這一天,他終于找到了那只老虎,當那只老虎向他撲來時,他就勢一閃,騎到老虎的背上,揮起拳頭,狠狠地擊打老虎的頭,把老虎打死了。接著他又跑到長橋下,跳進河里去殺蛟龍。周處在水里與蛟龍打了三天三夜,終于殺死了蛟龍。
村里的人們見周處還沒有回來,以為他被老虎或蛟龍吃掉了,高興地敲鑼打鼓,慶祝了起來。但是當看到他平安地回到鄉里,地方上的父老又陷入了不安的氣氛中,周處明白了,還有一害未除,那就是他自己。周處感到很慚愧,很內疚。由于自己平時胡作非為,使得百姓們把自己也當成了一害。他知道只有把自己的壞行為改掉,鄉民才能安居樂業。因此,他下定決心改過,重新做人。但是一想到自己年歲已大,又沒有好好讀過書,要改過自新,從頭做起,能行嗎?他愁眉不展,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天偶然聽到鄉民談起吳郡﹙今江蘇蘇州﹚地方有一對兄弟,陸機、陸云很有才學,對很多事情都有獨特的見解,也很樂于助人。于是周處就決定到吳郡去找陸機、陸云兄弟,想請他們幫他拿拿主意。到了陸家,大哥陸機外出不在,只有二弟陸云在家。于是周處就把事情的始末以及自己的憂慮和盤托出,希望指點指點他。陸云聽了之后,就告訴周處說:“古人最重視‘朝聞夕死’這句話。”“不知什么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只要早上聽到了圣賢的大道理,即使晚上死了,也不覺得虛度此生。何況你還前途遠大,所以不要輕易地放棄。人只怕沒有志氣與目標,而不必擔心美名不會傳揚出去。”周處聽了之后振奮不已,從此改過自新,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有作為的人,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百姓從心里贊美他。
善惡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間,一念之差可以使人隨波逐流,麻木不仁,逐漸喪失人的善良本性,也可以使人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為國為民造福,也為自己成就一番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龍亭
下一篇:仁為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