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創辦軍事學堂分布(1866~1911年)
近代軍事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和部隊教育(訓練)兩個方面。晚清軍事教育主要是采用西學、學習西方的近代化軍事學堂教育。從1866至1911年,清政府先后創辦了80余所大大小小的軍事學堂,其發展過程大致可分兩個階段:1866至1895年為初創和初步發展時期;1896至1911年為發展高潮期。
兩次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朝統治者認識到,增強海防,發展海軍,成為強兵御侮的“應辦急務”,而創辦海軍學校,培養專門技術人才尤為重要。1866年,閩浙總督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局創設福州船政學堂。1880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創辦了天津水師學堂。1885年,李鴻章創辦北洋武備學堂,為淮軍培養骨干。據統計,甲午戰爭前,清政府創辦軍事學堂近20所,其中海軍學堂12所。此間,還派遣數十人赴英、法等國學習海軍技術。
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滅。戰后,清政府已無力重振海軍,于是把軍隊建設的重點轉移到陸軍。以袁世凱小站練兵和張之洞南京練兵為起點,開始實行編練新軍的計劃,近代軍事教育也隨之轉入第二階段。1895年12月,署兩江總督張之洞奏請創建江南陸軍學堂。同年5月,道員袁世凱奏請設立新建陸軍行營武備學堂。隨著改革軍制和編練新軍的逐步展開,一些有識之士和清朝大臣紛紛奏請改革陳舊的武科考試制度。1901年8月清朝廷廢止武科,倡設武備學堂。據統計,從1896至1904年,共建立各類軍事學堂20所。這些軍事學堂大都參照北洋武備學堂章程,聘請德國或日本軍人為教官,或委任留洋回國人員執教,所設專業和課程,一般能緊密聯系新軍建設和軍事技術發展的實際,為各省新軍培養了不少人才。但由于各省辦學條件差異較大,教學質量參差不齊。
1903年3月,北洋大臣袁世凱建議統一全國軍事學堂章程,建立三級軍事學堂。1904年9月,《陸軍學堂辦法二十條》頒行。該章程規定,全國軍事學堂分陸軍小學堂、陸軍中學堂、陸軍兵官學堂、陸軍大學堂四級。此章程的頒布,標志著清后期軍事教育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各省相繼設立了30所陸軍小學堂,4所陸軍中學堂和保定陸軍兵官學堂也先后創辦。有的省還開設講武堂、速成學堂和各類專業學堂,使晚清軍事教育走上了正規化道路。這一時期,到日本學習軍事的學生逐年增加,到1911年,總數達2,000余人。
1898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派64人赴日本留學武備、格致和農商各學。圖為湖北派遣的學習軍事的留學生。
上一篇:《晚清軍事工業創辦與分布(19世紀60年代起)》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武昌起義(1911年10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