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道教醫藥學
道教徒追求修煉成仙,長生不老,繼承和吸收了中國傳統醫學的成果,在內修外養的過程中,積累了醫藥學的知識和技術。內容龐雜、良莠不齊,其中的精華成為了中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巫、醫不分,巫師除從事巫況外,也兼有醫藥知識和養生術,世稱神仙方士。他們掌握的醫藥及養生知識后來衍化為道教的修煉術,神仙方士則衍化為道士。早期道教的產生與救人治病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太平道就是以治病來發展組織的。《太平經》則記述了有關醫藥方面的內容。葛洪總結了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理論,收集簡便驗方百余種,著成《肘后備急方》成為中國第一部急診手冊。唐朝孫思邈則將道教的內修理論與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結合起來,把煉丹術視為制藥的手段。宋代以后,道教醫藥學在歷代行氣、導引、胎息的基礎上,以煉養陰陽、混合元氣來發展內丹術。內丹術的發展使道教醫藥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道教醫藥學的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一為服食內外丹。即丹藥和草木藥,道教醫藥學把煉丹和中醫實踐相結合,推動了古代化學和制藥技術的發展,豐富了中國藥物學的內容。特別是采用燒煉方法制作的各種膏劑成為了中醫的外科用藥。二為獨特的養生術,包括導引、調息、辟谷、房中術、內丹等。養生術通過對人體的氣血、經絡等變化規律的探索,豐富了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和手段。三為帶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符、咒、祝、齋等。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近似于心理療法,只能給患者起到精神安慰的作用。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道教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道教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