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近代文化
指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這一時期的文化特征。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外國列強相繼侵入中國,獨立的中國淪于半殖民的境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在外國列強和封建勢力支持下,袁世凱很快篡奪政權,建立了北洋軍閥統治。各派軍閥混戰不已。1927年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南京政府的統治,對外“崇信友幫”,對內專制獨裁,終遭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抗日勝利后,又發動了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最后終于垮臺。從鴉片戰爭起到蔣介石政權垮臺,中國社會一直處于內憂外患之中。在經濟上,從明代中葉開始,中國封建社會本已發生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有所發展。但是,這種資本主義萌芽未及充分發展,就被外國侵略所打斷。外國資本的侵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同時也刺激了一部分地主、官僚和富商投資于近代工商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利用西方列強忙于戰爭的機會,有了較多的發展。但由于外國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國內封建勢力的束縛,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始終受到很大的障礙。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正是在這種十分脆弱的經濟基礎上發生的。在中國近代史上,最先出現的反抗力量是農民。還在鴉片戰爭時,就有“平英團”等農民群眾的抗英斗爭。1851年開始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有力地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1900年義和團運動對外國侵略軍進行了勇敢的斗爭。隨著資本主義的發生和緩慢的發展,中國出現了資產階級運動。19世紀末葉的維新志士和20世紀初年革命者的勇敢奮斗精神,有力地推動了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中國無產階級日益壯大,并于1921年組成了自己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終于代替資產階級而成為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領導者,使中國革命進八一個嶄新的局面。在社會政治思想方面,鴉片戰爭的失敗,在中國引起極大震動,一些愛國官吏和士大夫紛紛探討“天朝大國”失敗的原因。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提出維新的主張。在他們看來,救國是變法維新的出發點,而變法維新是救國的必由之路。他們提出的變法主張,主要是倡西學、興民權、廢科舉、辦學堂、育人才,改變專制制度,實行君主立憲。20世紀初,孫中山發動和領導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并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作為革命的政治綱領。革命派以三民主義為號召,發動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但由于三民主義沒有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指導思想,因而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運。1924年1月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采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三民主義,從而使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中國共產黨建立以后,依據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社會和階級關系,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指出新民主主義的前途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鴉片戰爭以后,在文學藝術方面也出現了一些以反對侵略和揭露清朝黑暗統治為內容的作品,如張維屏的《三元里》詩篇,阿英編輯的《鴉片戰爭文學集》等。1922年梁啟超創辦《新小說》雜志,是我國第一個有影響的專門文學刊物。1917年起《新青年》發起新文學運動,胡適是首倡者,陳獨秀最激進。魯迅則以他的文學創作表現了新文學的最大成就。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葉紹鈞、蕭軍等都是這一時期的著名作家。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近代地主經濟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政治要事·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