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消失的神秘王國
——樓蘭古城
“樓蘭姑娘你去何方?前面路太遠,前面風太狂,不如停在我的帳房……”一曲旋律優美的《樓蘭姑娘》穿越時空,將現實與幾千年前的樓蘭古城聯系在一起。樓蘭古城曾是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部的綠洲,是絲綢之路的樞紐重鎮。短暫的輝煌之后,一時的繁盛卻化為過眼云煙,這座小城在公元5世紀突然銷聲匿跡,歷史上再也找不到它的蹤影。它到底去了何方?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樓蘭第一次出現在史書里,是在《史記·大宛列傳》。張騫出使西域后,上書向漢武帝稟報樓蘭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不過只是一筆帶過。隨著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樓蘭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絲綢之路在這里分為南北兩路,樓蘭因此商旅云集、市場繁榮,成為東西方的一個貿易中心。
經濟上的繁盛并沒有帶來政治上的獨立。樓蘭東有漢王朝,西有匈奴,夾在兩個大國之間,尷尬的地理位置使它時而臣服漢朝,時而倒向匈奴,周旋于兩個大國之間。由于樓蘭地處漢與西域諸國交通要塞,漢朝不能越過它去攻打匈奴,匈奴不借助樓蘭的力量也不能威脅漢朝,因此雙方對樓蘭都盡力實行懷柔政策。
樓蘭游走在兩個勢不兩立的大國之間,總難以平衡雙方的勢力,一不小心就會得罪一方。漢武帝曾出兵攻打樓蘭,獲勝后命令樓蘭送一位王子到長安去做人質,稱為質子,樓蘭王只能照辦。為了表示中立,樓蘭王又送了另一位質子到匈奴去。等到樓蘭王去世,需要王子回國即位。長安的質子由于屢屢觸犯漢朝法律,已被施以宮刑,難以回國主政。西漢政府令樓蘭另選國王,樓蘭遵令,并再次向漢朝和匈奴送出兩位質子。等到這一任樓蘭王去世,匈奴搶先把自己的質子送回樓蘭,做了君主。新即位的樓蘭王對于漢朝就不那么言聽計從了。
樓蘭國位于白龍堆沙漠的邊緣。《漢書·鄯善傳》記載,樓蘭人經常要為漢朝使者做向導,背水運糧,還時不時遭到漢朝吏卒的搶劫。漸漸地,樓蘭人越來越不喜歡漢朝人,再加上匈奴對樓蘭使反間計,樓蘭人開始拒絕與漢朝使者合作,并屢次截殺漢朝使者。漢朝統治者終于被激怒了。
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前去刺殺樓蘭王。傅介子帶上武士和金銀絹帛,以漢朝賞賜西域各國的特使身份出發了。到了樓蘭,傅介子假裝說要賞賜樓蘭王,樓蘭王很高興,專門宴請他。酒過三巡,傅介子請樓蘭王屏退左右,要與他單獨交談。兩名早就安排好的武士趁機從背后刺殺了樓蘭王。緊接著,傅介子宣告說:“樓蘭王有負漢朝皇恩,漢天子派我來誅殺他,要立他的弟弟尉屠耆(有的版本作尉屠焉)為王。漢朝的軍隊馬上就到了,誰要敢不聽從命令,就是自取滅亡!”于是將樓蘭王斬首,立尉屠耆為王,都城南遷,并取消樓蘭的國名,改為鄯善,也就是一心向善的意思。從此,樓蘭這個名字便從正史中消失了。不過,樓蘭文明沒有毀滅,依然在樓蘭古城熠熠生輝。
沉睡于黃沙中
漢朝在鄯善確立了忠于自己的國王之后,又在這個國家的伊循城(位于今新疆若羌)設屯田,以幫助鄯善王樹立自己的權威,并加強了對西域地區的管理。
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政局動蕩不安。三百多年里,沒有一個穩定的中央政權統一全國。鄯善王國最終也沒能逃脫覆滅的厄運。
鄯善曾兼并了小宛、精絕、戎廬、且末等小國,一度成為西域最大的國家之一。它最后一次出現在史書中,是在公元5世紀。當時,南齊使者江景玄出訪高車國,路過鄯善和于闐,看到鄯善已經被丁零國打敗,百姓全部散盡。至此,曾經輝煌一時的樓蘭—鄯善王國徹底消失了。
唐朝大軍打到大漠時,曾經尋找過樓蘭古城,卻沒有找到。盡管詩人們吟誦著“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也只是存在于他們的想象中。馬可·波羅在自己的行紀中寫道,他沿著古絲綢之路尋找樓蘭時,未曾看到史書中描述的高度發達的文明,只看見了邊塞的狂風和漫漫黃沙。
《魏書·鄯善傳》和《宋書·索虜傳》記載,442年,鄯善王比龍的世子率領4000余國民歸降北涼政權,并隨之遷居高昌。樓蘭—鄯善人來到高昌后,被安置在高昌城及庫木塔格沙漠邊緣地帶的綠洲。他們將這片綠洲命名為“蒲昌”,來紀念故鄉的蒲昌海,也就是羅布泊。
樓蘭文明隨著鄯善人的遷移,徹底衰落了。東晉高僧法顯去印度求法,途經樓蘭古城。他看到的景象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目之所及,是一望無際的黃沙。只有半埋半露的枯骨,算是茫茫大漠中的唯一標志。
曾經盛極一時的樓蘭文明,就這樣沉睡于黃沙之下,長眠于大漠深處。
彭加木失蹤羅布泊
中國著名的探險家彭加木生前曾四次到羅布泊地區考察,并于1979年12月,找到了樓蘭古城的遺址。他認為,樓蘭古城曾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對樓蘭的研究可以促進對羅布泊的了解。1980年6月,彭加木帶領考察隊四進羅布泊,從鄯善南下,到達樓蘭古城,縱穿羅布泊盆地后向南,到達新疆若羌縣的米蘭。他計劃從米蘭出發,沿疏勒河古道東行,到達喀什地區的庫木庫都克之后再西行,尋找進入羅布泊的新途徑。在庫木庫都克附近的沙漠,考察隊中途斷水,彭加木只身外出找水,不幸迷失于沙漠之中,就此失蹤。
在鐵鏟下蘇醒
1900年,瑞典籍探險家斯文·赫定因為一把丟失的鐵鏟,偶然發現了這個沉睡千年的古老文明。
這年3月,斯文·赫定帶著探險隊進入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部的羅布泊地區,目的是考察羅布泊的游移情況。
一天,探險隊用來挖水的鐵鏟丟失在前一天的宿營地,斯文·赫定派向導去找。向導在返回途中,忽然狂風大作,卷起滿天黃沙,他迷了路。風停時,向導發現自己面前有一片廢墟,便隨手撿了幾塊殘片帶回了宿營地。斯文·赫定從這幾塊殘片上,斷定沙漠里埋藏著一個古老的文明。
第二年,斯文·赫定再次來到這里,開始發掘樓蘭古城。在不長的時間里,他獲取了大量的漢魏和羅馬古錢幣、具有中亞希臘化風格的木雕殘片、兩枚佉盧文(古印度文字,曾通用于絲綢之路)木簡殘片、大量魏晉木簡殘片以及精美的中原絲織品殘片。他還發現了許多古代的烽火臺,這條烽燧線一直延伸,通往羅布泊西岸一座古城,這就是著名的樓蘭古城。
古城是一座邊長330米左右的正方形城池,大部分被流沙掩埋。城墻用黏土和紅柳條筑成。城中有烽燧遺址,有三間高大的土坯房遺址,以及很多矮小的民居。消失了一千多年后,樓蘭古城再度浮出水面。
斯文·赫定將發掘到的文物送到德國研究,專家認為,這些文物來源于曾經顯赫一時的樓蘭古國。這個消息一傳出,歐美和日本探險家紛紛擁入中國,奔向塔克拉瑪干地區的樓蘭古城遺址,發掘出大量文物。
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曾兩次到羅布泊地區大規模發掘,將樓蘭遺址逐個編號,從L A到L R,初次揭開樓蘭古文明的全貌。接著,日本探險家橘瑞超在樓蘭、且末一帶,找到了著名的李柏文書,這是前涼西域長史李柏寫給焉耆國王的書信,為研究中原政府管理西域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
在一百余年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學家們在樓蘭遺址的新發現源源不斷:太陽形墓葬、木乃伊“樓蘭美女”、新石器遺存、營盤古墓……沉睡已久的樓蘭文明一點一點地蘇醒了。
只是有太多的疑惑,現在的人還無法全部解釋清楚。
疑惑之一:樓蘭文明起源何處?最早記載樓蘭的《史記》并未詳細說明樓蘭人來自何方。他們又是如何在沙漠邊緣定居下來,繁衍生息,逐步建立起發達的綠洲文明。史書中沒有記載,現代人通過考古,也不能得出明確的結論。
疑惑之二:樓蘭人是何人種?經過百余年的考古研究,有人認為,樓蘭人來自中亞,屬于黃色人種;也有人認為樓蘭人是白色人種的一支,從歐洲長途跋涉至此。
疑惑之三:樓蘭王國為何衰落?史書中認為,樓蘭—鄯善王國由于外族入侵,國家滅亡,百姓背井離鄉,綠洲才變成了廢墟。而現代很多學者認為,水源的枯竭才是樓蘭衰落的根本原因。樓蘭文明依靠羅布泊才生生不息,而羅布泊的主要水源孔雀河上游被截斷,河流改道,水面縮小。樓蘭人不得不遷徙他鄉。
為了解開圍繞在樓蘭周圍的種種謎團,科學家和考古學家們仍在不斷努力。也許有一天,樓蘭會揭開她神秘的面紗,給人類一個驚喜。
上一篇:孟姜女姓什么——古代姓氏趣談
下一篇:將軍百戰身名裂——泣血悲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