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火焰山
新疆著名風景勝地。一稱土孜塔格,吐斯塔格,維吾爾語中,“土孜”為“紅色”之意,“塔格”是“山”。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盆地的中北部,西起吐魯番縣城北的桃爾溝,東至鄯善縣城西南的蘭干,東西長達100公里,南北寬10公里,平均海拔500米。博格達山以南的低丘。它是由一套朱羅紀棕紅色、黃褐色砂巖,白堊紀的桔紅色、紫紅色、桃紅色砂巖和礫巖,第三紀第四紀的紅色、棕紅色砂巖、泥沙巖等組成的低山丘陵。山上巖石裸露,在灼熱的陽光照射下,紅光反射,猶如火焰一般。《西游記》中所描寫的火焰山一節,取景于此。此地氣溫夏季高達47℃,山上太陽直射處竟有70℃之多。唐詩人岑參詩云:“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滿天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形象地形容火焰山真實面貌。火焰山地區之所以特別熱的原因一是該地晴天多,陽光輻射強,有豐富的熱量。其次是周圍眾山環繞,地形低洼閉塞,熱量不易散發。另外從地貌看,盆地里除占總面積大約9%的綠地外,91%全是戈壁灘,滿是礫石和沙丘。吸熱快,太陽一曬,溫度急劇上升。山東面為北魏至隋唐時的佛教勝地,柏則克里克千佛洞藏有自隋至元各代精美壁畫,圖案絢麗,造型生動,光彩照人,其藝術價值可與敦煌壁畫媲美。南面、西面有高昌故城和交河故城。火焰山西側,有一條橫貫火焰山的林蔭峽谷,叫做葡萄溝。盡管火焰山氣溫高達47℃,但葡萄溝里卻綠蔭茂密,水渠縱橫,空氣濕潤,氣候涼爽。夏末秋初,在長約8公里,寬約半公里的溝內,葡萄串串,晶瑩欲滴。尤其是這里的無核白葡萄遠近馳名,新疆葡萄干也以葡萄溝所產為上品,這條溝在新疆民歌中被廣為傳唱,是古今游人所向往的風景區。火焰山附近“沙包”還是沙療的極好場所,有“沙海浴場”之稱。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滇池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