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縣)人。家世務農。達身長顴高,少有大志,剛毅武勇。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為起義者郭子興部帥,達往從之,一談即合。次年六月,元璋率達等二十四人,南征定遠(屬今安徽省)。繼從破元兵于滁州(今滁縣)。十五年(公元1355年)正月,從取和州(今和縣),授鎮撫。三月,子興執濠州舊帥孫德崖,而德崖軍執元璋。在此危急之時,達挺身前往,元璋乃得歸。六月,從元璋渡江,為先鋒,拔采石(在今當涂縣北),取太平(今當涂縣)。八月,從破元將陳野先。繼領兵取溧陽、溧水(均屬今江蘇省)。次年三月,下集慶(今南京市),改名應天。元璋以達為大將軍以取鎮江,戒之曰:“吾自起兵,未嘗妄殺。今爾等當體吾心,戒戢士卒,城下之日,毋焚掠殺戮。”及克鎮江,達號令嚴明,城中宴然。授統軍元帥,鎮守其地。
七月,起義軍領袖張士誠據常州,挾江東叛將陳保二以舟師攻鎮江。元璋曰:“張士誠起負販(出身鹽販),譎詐多端,今來寇鎮江,是其交已變,當速出兵攻毗陵(即常州),先機進取,沮其詐謀。”達遂攻常州,士誠遣眾數萬來援。達于離城十八里處,設伏以待之。及士誠兵至,達督師戰于龍潭(在今句容縣北),總管王均用以鐵騎橫沖其陣,士誠陣亂,遂退,遇伏,大敗。達進圍常州,克之。
時與元璋為敵者,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沔陽人,漁民出身,紅巾軍領袖),東南有方國珍(起義領袖,后降元),南有陳友定(割據者)。而力量強大者為陳友諒,元璋決定集中力量予以打擊。命達西上,攻友諒之池州(今安徽貴池縣)。
十九年(公元1359年)四月十一日,達克池州,繼乘勝攻安慶。安慶為友諒勇將趙普勝所固守,屢攻不克,諸將患之。達決定先取江北之地,乃攻無為、潛山,均克之,遂對安慶形成夾攻之勢。既而友諒中元璋離間計,殺普勝。普勝一死,其樅陽水寨不能守,達等攻拔之。友諒大舉水軍來爭,大將常遇春料其必攻池州,與達謀,伏兵于九華山下。次年五月,友諒兵果至,伏兵盡起,緣山而出,循江而下,絕其歸路,大破之,斬首萬余,生擒三千人。遇春曰:“此勁旅也,不殺為后患。”達以為不可,以狀聞,而遇春仍坑殺之,止存三百人。元璋不滿,悉縱余眾,命達盡護諸降將。
友諒憤于池州之敗,以十倍于吳(公元1356年,元璋為吳國公)之舟師,越池州東下,取太平,攻應天。吳人震動,有主降者,有主棄城者,有主決一死戰者。元璋決定誘敵深入,令達陳兵南門外,以伏兵勝之。閏五月十日,友諒至,達等內外夾擊,大敗之,追至慈湖(在今當涂縣北),焚其舟,收復太平。
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八月,達等溯江西上,直指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友諒大驚,以為神兵天降,倉促應戰,敗走武昌,達追之,營于漢陽西南之沌口。
次年十月,張士誠聯合元軍攻安豐(今安徽壽縣)。達從元璋前往救援。及至,城已失,力戰復之。繼奉命攻廬州(今合肥市),攻三月而未能克,安豐又為元軍所攻占。洪都(今江西南昌市)亦為友諒所圍,危在旦夕。于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之水戰,在鄱陽湖展開。
時友諒軍六十萬,巨艦數十艘;元璋軍僅二十萬,艦船又小。達回師洪都,身先諸將,奮勇拼殺,一舉擊潰友諒前鋒部隊,殲滅一千五百人,繳獲巨艦一艘,軍威大振。但友諒軍拼死抵抗,火延及達船,達滅火再戰,終于擊退敵軍。元璋恐張士誠乘機偷襲后方,命達回應天。達回應天后,戒士卒,嚴加防守,使士誠不敢妄動,保證鄱陽戰役之勝利。
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元璋即吳王位,達為左相國。二月,陳理(友諒子,時友諒已死)出降。達曰:“張氏驕淫,暴殄奢侈,此天亡之時也。”元璋決定轉攻士誠。士誠所轄之地南至紹興,北至徐州,東至于海,西達濠州、泗州等,南北二千余里,以長江為界,分南北兩個部分。
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十月十七日,達等奉命,先取通州(今江蘇南通市)、泰州,以斷士誠江北之援。凡半年,全淮悉定。次年八月,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二十萬伐士誠。十一月六日,克湖州(今浙江吳興縣)。然后引兵北上,攻平江(今江蘇蘇州市,士誠都城)。平江城堅,達令四面筑長圍以困之。又架木塔,與城中浮屠等高,筑樓三層,下瞰城中,置弓弩火銃于其上,又炮擊之,城中震恐。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八日,達見城中勢窮,乃令強攻。城破,執士誠,送應天,得兵二十五萬人。達令曰:“掠民財者死,毀民居者死。”既入,士兵嚴守紀律,秋毫不犯,城中生活如故。師還,封信國公。
時元政治腐敗,內訌不已。元璋在攻克平江之后,即令徐達為征討大將軍,總兵二十五萬,開始北伐,以統一全國。其戰略部署:“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樞,天下形勢為我掌握,然后進兵元都,則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云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矣。”
達等受命后,由鎮江沿運河長驅北上,勢如破竹。及克沂州(今山東臨沂縣),即分兵扼守黃河,攻取濟寧,而達自率大軍攻拔益都、維州、膠州。及濟南降,遂分兵攻占登州(今蓮萊縣)、萊州(今掖縣)。山東悉定,形勢大好。
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元璋即皇帝位,是為明太祖,達為右丞相。明王朝之建立,激勵著明軍加速北伐。二月,達沿黃河西進,攻入河南,迅速攻占永城、歸德(今河南商丘市)、許州(今許昌市)、汴梁(今開封市)。旋引兵自虎牢關(在今滎陽縣汜水鎮)至塔兒灣(在今偃師縣境),大敗元軍,洛陽降。達揮軍西進,相繼占領陜州(今陜縣)、潼關。至此,已完成取山東、河南、潼關之戰略任務,形成對大都(今北京市)之包圍。
五月,太祖在汴京召諸將商議北伐。達主:“乘勢直搗元都”。太祖從之。閏七月初一,達率師自中灣(今河南封丘縣)攻取河北,連克彰德(今安陽縣)、廣平(屬今河北省)、邯鄲。十一日,進至臨清(屬今山東省),北攻德州、長蘆(今河北滄縣)、直沽(今天津市)。二十五日,大敗元軍于河西務(在今武清縣東北北運河西岸)。繼克通州(今北京市通縣)。八月二日,攻占大都,元順帝逃奔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達入大都,封府庫、國籍、寶物、故宮殿門,以兵守之;下令士卒不得侵暴,市民生活如故,商店照常營業。
太祖聞報,改大都為北平府,令徐達、常遇春往取山西。時山西、陜西為割據者擴廓帖木兒、李思齊、張良弼所盤據。達率軍直指太原。時在保安(今河北涿鹿縣)之擴廓懼無所歸,急引兵還。十一月,兩軍相持于城外。十二月初一,在擴廓部將豁鼻馬約為內應之后,達先遣五十騎伏于城東,又遣十騎潛入敵營,以舉火鳴炮為號。夜至,潛入者舉火鳴炮,伏騎應之,達乘勢猛攻,鼓噪相接。敵聞聲驚擾,自相踐踏,擴廓不知所措,納鞋未竟,馬不及鞍,率十八騎北逃大同。達克太原,俘卒四萬,得馬四萬匹。
太原既克,達即分兵攻晉南北之地。于是石州(今山西離石縣)、忻州(今忻縣)、崞州(在今寧武縣東南)、大石(在今應縣南)、霍州(今霍縣)、平陽(今臨汾市)等州,均先后被攻克。次年正月,又下大同,山西悉定。于是轉兵攻陜、甘。
達軍至河中(今永濟縣),遣常遇春渡河先行。三月一日,達渡河,占領鄜城(今陜西富縣)后,以輕騎直指奉元(今西安市)。既克奉元,改名為西安府。四月二日,克鳳翔,李思齊逃往臨洮(屬今甘肅省),張思道逃往慶陽(屬今甘肅省)。達集諸將,議兵所向。諸將以思道之才不如思齊,請先攻慶陽。達曰:“慶陽城小而兵精,猝未易拔也。臨洮北界河、湟,西控羌、戎,得之,其人足備戰斗,物產足佐軍儲。蹙以大兵,思齊不走,則束手縛矣。臨洮既克,于旁郡何有。”遂揮軍渡隴(今陜西隴縣),克秦州(今甘肅天水市),入鞏昌(今隴西縣)。然后分兵兩路:右副將軍馮勝攻臨洮,大都督府副使顧時攻蘭州。思齊窮迫無路,舉城降。十三日,蘭州亦克,遂還軍北上。及下平涼,即分兵攻延安、涇州(今涇川縣),又遣精騎偵察慶陽動靜。張思道早在明軍克臨洮時,即留弟張良臣留守,自則北走寧夏(今寧夏銀川市)。達使人至慶陽招降,良臣降,未幾復叛,遂引致一場慶陽攻守之戰。
達分兵四路,攻占慶陽四周之地,以絕其援,自率軍圍慶陽。良臣驍勇善戰,又恃慶陽城高而險,城下有泉,可以固守,故負隅頑抗。六月十九日,達督軍攻城,良臣遣使求救于擴廓。達知城中情急,益力攻之。
擴廓為救慶陽,一攻大同,欲下太原;一攻鳳翔,兵勢甚盛。由是戰局為之大變。達乃分兵據驛馬關(在慶陽西南)、彭原(在慶陽南)、邠州(今陜西彬縣)、靈州(今寧夏靈武縣)以扼之。
七月十九日,元將韓扎兒攻下涇州,直接威脅明軍之背后,幸馮勝馳往擊之,韓扎兒逃去。自是慶陽之援遂絕,良臣數出戰,均敗歸,糧餉又盡,至煮人汗和泥以食之,困難之極。八月二十一日,其平章政事姚暉等遂開門降。良臣父子投井,達命引出斬之。慶陽之戰,實為明北伐以來,最為險惡之戰。
陜西雖定,但塞外若干要地,如朔州(今河北蔚縣)、武州(今宣化縣)、云州(今山西大同市)等地,仍為元勢力所盤據,且在元順帝支援策動下,已為明之大患。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徐達為征虜大將軍,李文忠等為副,分道北征。達出潼關,西征擴廓。四月,軍至定西(屬今甘肅省)。擴廓正圍攻蘭州,聞訊,急解圍還救,軍于車道峴(在今定西縣北)。達與之一日數戰,不分勝負。擴廓分兵千余人,從間道偷襲明之東南壘,一軍皆驚,不知所措;達至,斬將校數人,軍中股栗。次日,整軍再戰,人人奮勇爭先,大敗擴廓,擒元諸王、國公以下文武官員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士卒八萬余人,獲馬一萬五千余匹,擴廓攜妻子、從者數人逃往和林(今蒙古哈爾和林)。自是,元殘余勢力更加衰弱。十一月七日,達還軍京師,太祖迎勞于龍江(今江蘇南京市下關)。改封魏國公,授太傅,進中書右丞相參軍事。
元之勢力,雖大受打擊,但經年余之休養生息,又死灰復燃,臨塞諸地日漸不安。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太祖令兵分三路,遠征漠北。達為征北大將軍,統領中路,兵五萬,出雁門,趨和林。三月,先敗擴廓于野馬河(今蒙古境之克魯倫河),繼又敗擴廓于土剌河(即圖拉河,在今烏蘭巴托南)。繼戰不利,死者數萬人。自是太祖不再輕舉北伐,命練兵邊防。達每歲春出冬還,遂以為常。
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死。時年五十四。謚曰武寧。賜葬鐘山(即紫金山,在今江蘇南京市東)。
徐達自任統帥,統軍數十萬,南征北戰,屢建大功,被譽為“開國功臣第一”。其成功之原因:達出身貧苦,好讀書,尤好讀兵書,即使軍務繁忙,也不間斷。臨陣指揮,善用計謀。嚴于治軍,令不出二,諸將奉持凜凜;軍紀嚴明,嚴禁燒殺搶掠,深得人心。善于撫眾,與下同甘苦,士卒無不感恩效死,故所向克捷。生活簡樸,還朝之日,單車就舍,延禮儒生,談議終日。太祖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己。”
為人正直,疾惡如仇。胡惟庸陰險狠毒,廣結黨羽,排斥異己;及為丞相(公元1373年),欲結好徐達,達素鄙其人,不予理睬,且常言于太祖:惟庸不宜任相。及惟庸謀反事發(公元1380年),太祖益重達。
上一篇:《徐達》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成吉思汗》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