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唐代皇帝,著名政治家、謀略家。公元626—649在位。京兆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人,李淵次子。少時喜習武。大業十二年(616)他以超人的謀略洞察時局,認為隋煬帝無道,百姓困窘,春陽城外皆為戰場,李淵若守小節,下有寇盜,上有嚴刑,危亡無日,若順民心,必興義兵,轉禍為福。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聽其謀說,用其策在太原起兵反隋。李世民助之,屢敗隋軍,旋即攻入長安,次年李淵稱帝,建號為唐。他被任為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封秦王。他率軍擊破割據隴西(今甘肅隴西東南)的薛仁杲。武值四年(621)俘獲河北起義軍首領竇建德,擊降王世充,進入洛陽,平定河南北,加號天策上將、陜東道大行臺。他善抓戰機,敢立雄心,風值九年,率尉遲恭、長孫無忌等伏兵玄武門(長安太極宮北面正門),發動政變,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遂被立為太子,旋即繼帝位。他認為統治集團核心十分重要。任命了新的左右大臣,廢除了宰相制度,設立“三省”(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代其職。在三省中多設部門多委官職,構成相互制約,共同作用的班子,避免大權獨攬。他認為,做事必抓根本,國家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產衣食以不失機為本。他因“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常以隋亡為戒。知人善任,注意訥諫,任用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勵精圖治。推行均田制、租庸調法和府兵制,重視地方吏治,鞏固中央集權,并使高士靡等編《氏族志》,發展科舉制度,頒《唐律》。又節制徭役,興修水利以利于農業生產,社會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史稱“貞觀之治”。他為鞏固唐皇朝統治,采取了清理周邊、緩和民族矛盾策略。貞觀三年(629)派李靖等出擊東突厥,次年俘頡利可汗,貞觀九年大破吐谷渾,十四年滅高昌。次年又以文成公主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促進了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發展。貞觀二十三年(649)3月,在宣布他最后一道赦令后病逝。
上一篇:李·萊科卡經營管理藝術
下一篇:李衛公問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