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孝元帝劉奭》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漢孝元帝劉奭》人物故事小傳
漢孝元帝劉奭,宣帝之子,母共哀許皇后。元鳳五年(公元前76年)生,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卒,終年43歲。
劉鲊初封皇太子時,曾認為宣帝持法太苛,主張以儒道治天下,遭父皇訓斥。他即位后,起用儒生為相,但宦官石顯、弘恭等亂政,致使賦役繁重,民不聊生,紛紛揭竿造反,西漢政權由盛轉衰。元帝對邊疆民族奉行和親政策取得成功,不但懷柔關東豪強,取消徙民奉陵制度,而且對北方匈奴也有佳績。竟寧元年,匈奴呼邪單于來朝求親,元帝以宮女王嬙(字昭君)賜婚,單于稱她寧胡閼氏。自此,漢與匈奴結束了百余年不斷的戰爭。同年元帝死,葬渭陵,謚曰高宗孝元皇帝。
〔正史〕
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母曰共哀許皇后,宣帝微時生民間。年二歲,宣帝即位。八歲,立為太子。壯大,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①,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②而誅,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③,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繇是疏太子而愛淮陽王,曰:“淮陽王明察好法,宜為吾子。”而王母張婕妤尤幸。上有意欲用淮陽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許氏,俱以微起,故終不背焉。
黃龍元年十二月,宣帝崩。癸巳,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初元元年春正月辛丑,孝宣皇帝葬杜陵。賜諸侯王、公主、列侯黃金、吏二千石以下錢帛,各有差。大赦天下。三月,封皇太后兄侍中中郎將王舜為安平侯。丙午,立皇后王氏。以三輔、太常、郡國公田及苑可省者振業貧民,貲④不滿千錢者賦貸種、食。封外祖父平恩戴侯同產弟子中常侍許嘉為平恩侯,奉戴侯后。
夏四月,詔曰:“朕承先帝之圣緒,獲奉宗廟,戰戰兢兢。問者地數動而未靜,懼于天地之戒,不知所繇。方田作時,朕憂蒸庶⑤之失業,臨遣光祿大夫褒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存問耆老鰥寡孤獨困乏失職之民,延登賢俊,招顯側陋,因覽風俗之化。相守二千石誠能正躬勞力,宣明教化以親萬姓,則六合之內和親,庶幾無憂矣。書不云乎?‘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又曰:“關東今年谷不登,民多困乏。其令郡國被災害甚者毋出租賦。江海陂湖園池屬少府者以假貧民,勿租賦。賜宋室有屬籍者馬一匹至二駟,三老、孝者帛五匹,弟者、力田三匹,鰥寡孤獨二匹,吏民五十戶牛酒。”
六月,以民疾疫,令大官損膳,減樂府員,省苑馬,以振困乏。
秋八月,上郡屬國降胡萬馀人亡入匈奴。
九月,關東郡國十一大水,饑,或人相食,轉旁郡錢谷以相救。詔曰:“問者陰陽不調,黎民饑寒,無以保治,惟德淺薄,不足以充入舊貫之居。其令諸宮館希御幸者⑥匆繕治,太仆減谷食馬,水衡省肉食獸。”
二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賜云陽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
立弟竟為清河王。
三月,立廣陵厲王太子霸為王。
詔罷黃門乘輿狗馬,水衡禁囿、宜春下苑、少府佽飛外池、嚴籞池田假與貧民。詔曰:“蓋聞賢圣在位,陰陽和、風雨畤,日月光,星辰靜,黎庶康寧,考終厥命。今朕恭承天地,托于公侯之上,明不能燭,德不能綏,災異并臻,連年不息。乃二月戊午,地震于隴西郡,毀落太上皇廟殿壁木飾,壞敗豲道縣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壓殺人眾。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災,震驚朕師。治有大虧,咎至于斯,夙夜兢兢,不通大變,深惟郁悼,未知其序。問者歲數不登,元元⑦困乏,不勝饑寒,以陷刑辟,朕甚閔之。郡國被地動災甚者無出租賦。赦天下。有可蠲除減省以便萬姓者,條奏,毋有所諱。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舉茂材異等直言極諫之士,朕將親覽焉。”
夏四月丁巳,立皇太子。賜御史大夫爵關內侯,中二千石右庶長,天下當為父后者爵一級,列侯錢各二十萬,五大夫十萬。
六月,關東饑,齊地人相食。秋七月,詔曰:“歲比災害,民有菜色,慘怛于心。已詔吏虛倉,開府庫振救,賜寒者衣。今秋禾麥頗傷。一年中地再動。北海水溢,流殺人民。陰陽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將可以憂之?其悉意陳朕過,毋有所諱。”
冬,詔曰:“國之將興,尊師而重傅。故前將軍望之傅朕八年,道以經書,厥功茂焉。其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戶,朝朔望。”
十二月,中書令弘恭、石顯等譖望之,令自殺。
三年春,令諸侯相位在郡守下。
珠厓郡山南縣反,博謀群臣。待詔賈捐之以為宜棄珠厓,救民饑饉。乃罷珠厓。
夏四月乙未晦,茂陵白鶴館災。詔曰:“乃者火災降于孝武園館,朕戰栗恐懼。不燭變異,咎在朕躬。群司又未肯極言朕過,以至于斯,將何以寤焉!百姓仍遭兇厄,無以相振,加以煩擾乎苛吏,拘牽乎微文,不得永終性命,朕甚閔焉。其赦天下。”
夏,旱。立長沙煬王弟宗為王。封故海昏侯賀子代宗為侯。
六月,詔曰:“蓋聞安民之道,本和陰陽。問者陰陽錯謬,風雨不時。朕之不德,庶幾群公有敢言朕之過者,今則不然。合茍從,未肯極言⑧,朕甚閔焉。永惟烝庶之饑寒,遠離父母妻子,勞于非業之作,衛于不居之宮,恐非所以佐陰陽之道也。其罷甘泉、建章宮衛,令就農。百官各省費。條奏毋有所諱。有司勉之,毋犯四時之禁。丞相史舉天下明陰陽災異者各三人。”于是言事者眾,或進召見,人人自以得上意。
四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赦汾陰徒。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鰥寡高年帛。行所過無出租賦。
五年春正月,以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位次諸侯王。
三月,行幸雍,祠五畸。
夏四月,有星孛于參。詔曰:“朕之不逮,序位不明,眾僚久瘖,未得其人。元元失望,上感皇天,陰陽為變,咎流萬民,朕甚懼之。乃者關東連遭災害,饑寒疾疫,夭不終命。詩不云乎?‘凡民有喪,匍匐救之。’其令太官毋日殺,所具各減半。乘輿秣馬,無乏正事而已。罷角抵上林宮館希御幸者、齊三服官、北假田官、鹽鐵官、常平倉。博士弟子毋置員,以廣學者。賜宗室子有屬籍者馬一匹至二駟,三老、孝者帛,人五匹,弟者、力田三匹,鰥寡孤獨二匹,吏民五十戶牛酒。”省刑罰七十余事。除光祿大夫以下至郎中保父母同產之令。令從官給事宮司馬中者,得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
永光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赦云陽徒。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高年帛。行所過毋出租賦。
二月,詔丞相、御史舉質樸敦厚遜讓有行者,光祿歲以此科第郎、從官。
三月,詔曰:“五帝三王任賢使能,以登至平,而今不治者,豈斯民異哉?咎在朕之不明,亡以知賢也⑨。是故亡人在位,而吉士雍蔽。重以周奏之弊,民漸薄俗,去禮義,觸刑法,豈不哀哉!此觀之,元元何辜?其赦天下,今厲精自新,各務農畝。無田者皆假之,貸種,食如貧民。賜吏六百石以上爵五大夫,勤事吏二級,為父后者民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鰥寡孤獨高年帛。”是月雨雪,隕霜傷麥稼,秋罷。
二年春二月,詔曰:“蓋聞唐虞象刑而民不犯,殷周法行而奸軌服。今朕犾承高祖之洪業,托位公侯之上,夙夜戰栗,永惟百姓之急,未嘗有忘焉。然而陰陽未調,三光晻昧。元元大困,流散道路,盜賊并興。有司又長殘賊,失牧民之木。是皆朕之不明,政有所虧。咎至于此,朕甚自耽。為民父母,若是之薄,謂百姓何!其大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鰥寡孤獨高年、三老、孝弟力田帛。”又賜諸侯王、公主、列侯黃金,中二千石以下至中都官長吏各有差,吏六百石以上爵五大夫,勤事吏各二級。
三月壬戌朔,日有蝕之。詔曰:“朕戰戰栗栗,夙夜思過失,不敢荒寧。惟陰陽不調,未燭其咎⑩、婁敕公卿,日望有效。至今有司執政,未得其中,施與禁切,示合民心。暴猛之俗彌長,和睦之道日衰,百姓愁苦,摩所錯躬。是以氛邪歲增,侵犯太陽,正氣湛掩,日久奪光。乃壬戌,日有蝕之。天見大異,以戒朕躬,朕甚悼焉。其令內郡國舉茂材異等賢良直言之士各一人。”
夏六月,詔曰:“問者連年不收,四方咸困。元元之民,勞于耕耘,又亡成功,困于饑饉,亡以相救。朕為民父母,德不能覆,而有其刑,甚自傷焉。其赦天下。”
秋七月,西羌反,遣右將軍馮奉世擊之。八月,以太常任千秋為奮威將軍,別將五校并進。
三年春,西羌平,軍罷。
三月,立皇子康為濟陽王。
夏四月癸未,大司馬車騎將軍接薨。
冬十一月,詔曰:“乃者己丑地動,中冬雨水,大霧,盜賊并起。吏何不以時禁?各悉意對。”
冬,復鹽鐵官、博士弟子員。以用度不足,民多復除,無以給中外徭役。
四年春二月,詔曰:“朕承至尊之重,不能燭理百姓,婁遭兇咎。加以邊境不安,師旅在外,賦斂轉輸,元元騷動,窮困亡聊,犯法抵罪。夫上失其道而繩下以深刑,朕甚痛之。其赦天下,所貸貧民勿收責。”(略)
夏六月甲戌,孝宣園東闕災。
戊寅晦,日有蝕之。詔曰:“蓋聞明王在上,忠賢布職,則群生和樂,方外蒙澤。今朕晻于王道,夙夜憂勞,不通其理,靡瞻不眩,靡聽不惑(11),是以政令多還,民心未得,邪說空進,事亡成功。此天下所著聞也。公卿大夫好惡不同,或緣奸作邪,侵削細民,元元安所歸命哉!乃六月晦,日有蝕之。詩不云乎?‘今此下民,亦孔之哀!’自今以來,公卿大夫其勉思天戒,慎身修永,以輔朕之不逮。直言盡意,無有所諱。”
九月戊子,罷衛思后園及戾園。冬十月乙丑,罷祖宗廟在郡國者。諸陵分屬三輔。以渭城壽陵亭部原上為初陵。詔曰:“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頃者有司緣臣子之義,奏徙郡國民以奉園陵,令百姓遠棄先祖墳墓,破業失產,親戚別離,人懷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是以東垂被虛耗之害,關中有無聊之民,非久長之策也。詩不云?‘民亦勞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12)四方。’今所為初陵者,勿置縣邑,使天下咸安土樂業,亡有動搖之心。布告天下,令明知之。’又罷先后父母奉邑。
五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三月,上幸河東,祠后土。
秋,潁川水出,流殺人民。吏、從官縣被害者與告。士卒遣歸。
冬,上幸長楊射熊館,布車騎,大獵。
十二月乙酉,毀太上皇、孝惠皇帝寢廟園。
建昭元年春三月,上幸雍,祠五畤。
秋八月,有白蛾群飛蔽日,從東都門至枳道。
冬,河間王元有罪,廢遷房陵。罷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寢園。
二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三月,行幸河東,祠后土。益三河(大)郡太守秧。戶十二萬為大郡。
夏四月,赦天下。
六月,立皇子(輿)為信都王。閏月丁酉,太皇太后上官氏崩。
冬十一月,齊楚地震,大雨雪,樹折屋壞。
淮陽王舅張博、魏郡太守京房坐窺道諸侯王以邪意,漏泄省中語,博要斬(13),房棄市(14)。
三年夏,令三輔都尉、大郡都尉秩皆二千石。
六月甲辰,丞相玄成薨。
秋,使護西域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撟發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及西域胡兵攻郅支單于。冬,斬其首,傳詣京師,縣蠻夷邸門。
四年春正月,以誅郅支單于告祠郊廟。赦天下,群臣上壽置酒,以其圖書示后宮貴人。
夏四月,詔曰:“朕承先帝之休烈,夙夜栗栗,懼不克任。問者陰陽不調,五行失序,百姓饑饉。惟丞庶之失業,臨遣諫大夫博士賞等二十一人循行天下,存問耆老鰥寡孤獨乏困失職之人,舉茂材特立之士。相將九卿,其帥意毋怠,使朕猶觀教化之流焉。”
六月甲申,中山王竟薨。
蘭田地沙石雍霸水,安陵岸崩雍涇水,水逆流。
五年春三月,詔曰:“蓋聞明王之治國也,明好惡而定去就,崇敬讓而民興行,故法設而民不犯,令施而民從。今朕猶保宗廟,兢兢業業,匪敢解怠,德薄明晻,教化淺微。傅不云?‘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三老、孝弟力田帛。”又曰:“方春農桑興,百姓(勠)力自盡之時也,故是月勞農勸民,無使后時(15)。今不良之吏,覆案小罪,徵召證案,興不急之事,以妨百姓,使失一時之作,亡終歲之功,公卿其明察申敕之。”
夏六月庚申,復戾園。
壬申晦,日有蝕之。
秋七月庚子,復太上皇寢廟園、原廟、昭靈后、武衰王、昭哀后、衛思后園。
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韓邪單于來朝。詔曰:“匈奴郅支單于背叛禮義,既伏其辜,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愿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侍詔掖庭王檣為閼氏。”
皇太子冠。賜列侯嗣子爵五大夫,天下為父后者爵一級。
二月,御史大夫延壽卒。
三月癸未,復孝惠皇帝寢廟園、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寢園。
夏,封騎都尉甘延壽為列侯。賜副校尉陳湯爵關內侯,黃金百斤。
五月壬辰,帝崩于未央宮。
毀太上皇、孝惠、孝景皇帝廟。罷孝文、孝昭太后、昭靈后、武哀王、昭哀后寢園。
秋七月丙戌,葬渭陵。
贊曰:臣外祖兄弟為元帝侍中,語臣曰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刌節度,窮極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徵用儒生,委之以政,貢、薛、韋、匡迭為宰相。而上牽制文義,優游不斷,孝宣之業衰焉。然寬弘盡下,出于恭儉,號令溫雅,有古之風烈。
《漢書·元帝紀》
[注釋]
①以刑名繩下:刑名即刑法,意即依靠刑法管制國家。②坐刺譏辭語為罪:犯了用諷刺言詞的罪。③眩于名實:迷惑于名與實的關系。④貲:資產。⑤蒸庶:百姓。⑥希御幸者:很少見到皇帝的人。⑦元元:人民大眾。⑧合茍從,未肯極言:都隨聲附合,不肯說真話。⑨亡以知賢也:找不到真才實學的賢人。⑩未燭其咎:未能明白其中的錯誤。(11)靡瞻不眩,靡聽不惑:觀察全面不致糊涂,多方聽取意見便不會迷惑。(12)綏:安定。(13)要斬:同腰斬,攔腰斬斷,酷刑。(14)棄市:公開殺頭。(15)后時:耽誤農時。
[相關史料]
(永光元年)秋,上酎祭宗廟,出便門,欲御樓船。薛廣德當乘輿車,免冠頓首曰:“宜從橋。”詔曰:“大夫冠。”廣德曰:“陛下不聽臣,臣自刎,以血污車輪,陛下不得入廟矣!”上不說①。先驅光祿大夫張猛進曰:“臣聞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橋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聽。”上曰:“曉人不當如是邪!”乃從橋。(略)上幸虎圈斗獸,后宮皆坐;熊逸出圈,攀檻欲上殿,左右、貴人、傅、婕妤等皆驚走。馮婕妤直前,當熊而立。左右格殺熊。上問:“人情驚懼,何故前當熊?”婕妤對曰:“猛獸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坐,故以身當之。”帝嗟嘆,倍敬重焉。(略)(建昭四年)六月,甲申,中山哀王竟薨。哀王者,帝之少弟,與太子游學相長大。及薨,太子前吊。上望見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以奉宗廟,為民父母者乎!”是時駙馬都尉、侍中史丹護太子家,上以責謂丹,丹免冠謝曰:“臣誠見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損②。向者太子當進見,臣竊戒屬,毋涕泣,感傷陛下;罪乃在臣,當死。”上以為然,意乃解。(略)初,太子少好經書,寬博謹慎;其后幸酒,樂燕樂,上不以為能。而山陽王康有才藝,母傅昭儀又愛幸,上以故有意欲以山陽王為嗣。上晚年多疾,不親政事,留好音樂;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臨軒檻上,聵銅丸以擿鼓,聲中嚴鼓之節。后宮及左右習知音者莫能焉,而山陽王亦能之,上數稱其材。史丹進曰:“凡所謂材者,敏而好學,溫故知新,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③于絲竹鼙鼓之間,則是陳惠、李微高于匡衡,可相國也!”于是上嘿然而笑。
《資治通鑒》
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于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陳敞,新豐劉白、龔寬,并工為牛馬飛鳥眾勢,人形好丑,不逮④延壽。下杜陽望,亦善畫,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棄市。京師畫工,于是差稀⑤。
《西京雜記》
孝成許皇后,大司馬車騎將軍平恩侯嘉女也。元帝悼傷母恭哀后居位日淺而遭霍氏之辜,故選嘉女以配皇太子。初入太子家,上令中常侍黃門親近者侍送,還白太子歡悅狀,元帝喜謂左右:“酌酒賀我!”左右皆稱萬歲。
《漢書·外戚傳》
京房與漢元帝共論,因問帝:“幽、厲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國之君各賢其臣,豈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將恐今之視古,亦猶后之視今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
〔注釋〕
①不說:同不悅。②感損:因感傷而損傷身體。③器人:演奏樂器之人。④不逮:不及。⑤差稀:稀少。
上一篇:《漢和帝皇后鄧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漢和帝皇后鄧綏》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漢獻帝劉協》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漢獻帝劉協》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