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平糶平糴
中國古代思想家關于由政府視農業豐歉狀況規定或運用糧食收購(糴)或拋售(糶)以穩定糧食價格的一種經濟思想。平糶平糴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和李悝。范蠡認為,谷物價格過低或過高,會對農民和工商業者不利,“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過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史記·貨殖列傳》)。因此谷物價格在30錢至80錢之間是合理的。如何使谷物價格保持在這個合理幅度內呢?范蠡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平糶的主張,即由國家視市場谷物價格高低狀況而出售或購入谷物,以穩定市場。后來,李悝又提出了平糴思想,其主要內容是由國家根據年成的好壞,以一定的適中價格,熟年收購糧食,荒年拋售糧食,其數量則依熟、中、荒年而為分三等,做到“使民適足,賈平則止”,從而達到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補不足”(《漢書·食貨志上》)。李悝的平糴思想與范蠡的平糶思想的區別在于:平糶思想是從“農末俱利”的角度考慮問題,主張農產品價格可在一定范圍內上下浮動;平糴思想則是從維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共同利益出發,主張農產品能長期保持在某一“平價”上,防止谷賤傷農,谷貴傷民,以利于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正因如此,平糴思想一直為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重視。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平均地權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廣州十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