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龍汪精衛
遺臭萬年的漢奸汪精衛,在日本侵華時期,打著“曲線”救國的旗號,認賊作父、投靠日本帝國主義,從1940年起,充當了日偽政權國民政府的主席,直到1944年,因彈傷復發,死于日本。在辛亥革命以后的30年中,此人堪稱政治變色龍,他時而擁護袁世凱,攻擊孫中山;時而退出政壇,逃避革命;時而以國民黨“左派”自居;時而充當兇殘的反共兇手;在“九一八”事變后,他鼓吹“中日提攜”,“七七”事變后,又大喊“抗戰”;到了1939年以后,公開充當了日本帝國主義的走狗。
對汪精衛的評價早已蓋棺論定,但是,此人早年還有過一點作為,那就是參與了清末謀刺攝政王的事件。這個轟動當時朝野的事件,發生在清宣統2年2月21日(公歷1910年3月31日)。在光緒34年(1908年),帝死后,宣統繼皇位。宣統帝生父載灃為攝政王,兼海陸軍大元帥,集軍政大權于皇族集團。載灃被革命黨人視為頭號敵人。此時,同盟會員喻培倫因學過化學,研制了炸彈。他與黃復生等人,于1909年秋,在北京組織了暗殺集團,以守真照像館為活動據點,決定于1910年3月31日,由汪精衛、黃復生掩埋炸彈,準備炸死攝政王。2人按時將自制炸彈攜帶至醇親王府附近、什剎海甘水橋下。正當掩埋之際,被人發覺。經追查,汪、黃2人被捕。據說在被捕時,汪曾作詩自勵,詩云:“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在清政府的審訊過程中,汪承擔了責任,屢有豪言壯語,結果被定為死罪,后改終身監禁。此事在當時革命黨人中,傳為佳話。不過,汪精衛的英雄氣慨,只是曇花一現,未能一以貫之。一個人一生中作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作好事不作壞事,這才是一個徹底的革命者在一生中孜孜以求的。
上一篇:發達國家面臨科技人才不足
下一篇:古泊塔偽造喜馬拉雅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