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國被滅的樣板事件
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勞心慱慱兮。
庶見素衣兮?我心傷悲兮,聊與子同歸兮。
庶見素韠兮?我心蘊結兮,聊與子如一兮。
——先秦《詩經·檜風·素冠》
秦穆公滅掉西戎十二個小國,甚至連這些小國的名稱在史書中都沒有流傳下來。其實在中原地區,被滅掉的小國更多。根據馬太效應,弱者恒弱,周王室曾經分封的小國大部分在春秋中期就被消滅了,在史書中往往被一筆帶過,只留下一個稱呼,其中,江國就是這樣被滅的典型。
江國位于河南中部,其都城位于現在的淮水北岸、正陽縣東南方。傳說中江國的始祖是伯益(大禹的大臣)之子,受到商朝的分封建國,不過專家考證,江國是東夷的一支,與發源于黃河中上游地區的文明沒有關系。
西周末期,隨著華夏文明的擴張,江國很快“認清形勢”,加入了朝見周天子的行列,成為了周天子的封臣——春秋時期很多小國都是以這種方式成了周封建體系的一員。
江國本來就是一個三流小國,而且處于宋、楚、齊之間,雖然曾一度繁榮,國力強盛,政局穩定,但是小國寡民的發展終也比不上衰敗的大國。
春秋早期,周王室衰落,不能有效地庇護各個小國,而此時南方崛起,楚國的勢力擴張到淮河南岸。此時的江國被迫依附于楚國,國君娶了楚成王之妹為妻。雖然名義上此時的江國還臣服于周王,但是實際上成了楚國勢力范圍中的一員,每年需要向楚國納貢交成——類似于每年繳納保護費。
此后,齊國崛起,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齊國帶領中原聯軍南下攻略楚國,其主要的交戰場就在江國周邊。楚國的不停盤剝、大國來回拉鋸的戰爭博弈和時不時地淮河泛濫,很快讓江國不堪重負,于是,江國被迫改弦更張,重新回到齊國為首的華夏聯軍勢力圈中。公元前658年,齊國、宋國和江國、黃國召開盟會,江國被迫成了齊國的附庸。對齊國等大國來說,這是爭霸中的一件小事,是對楚國的一次重大勝利,而對江國君民來說,這卻是災難的開始。
每一個國家的霸權都不能持久,齊國內亂后衰落,不能有效地庇護江、黃等附庸國。此后,宋襄公更是演出了一場爭霸的鬧劇,徹底失去了對江、黃各國的控制。
知識鏈接 杞人憂天
成語“杞人憂天”的意思是杞國有個人擔心天塌下來,吃不好飯,睡不著覺,現在意為不必要的擔心。但是從春秋時代的背景出發,杞國是一個小國,其貴族中的有識之士害怕大國的入侵,時刻擔心社稷宗廟的存亡,以至于不得安眠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在春秋國家滅亡浪潮中,杞人憂天是賢明之士的共識。
公元前624年,晉國率領諸侯宋、陳、魯、衛、鄭,進攻沉國,覆滅沉國。沉國是和江國差不多大小的國家,屬于傳統的楚國聯盟中的一員,位于今安徽臨泉地區。晉國聯軍的這種行為很快引來了楚國的報復,當年秋,楚軍圍困江國。
在楚國的大軍圍攻下,江國根本不敢出戰,很快都城被困,被迫向周天子求救。周天子作為名義上的首領,根本沒有能力出兵維護江國,所以這封求救信很快就送到了晉國國君的手中。出于爭霸的需要,晉國派大將先仆討伐楚國以救援江國。
公元前624年冬,晉國聯軍和少量周天子的部隊討伐楚國,直接進攻楚國北大門方城。
但是雙方并沒做好大規模作戰的準備,所以晉國聯軍遇見楚軍后并沒有發動攻擊。而春秋時代則沒有很好的攻城手段,楚軍長期圍困江國都城,沒有獲得實際效果,受到晉國聯軍威脅后,就撤兵了。
然而,江國的危機并沒有解除,對周、晉而言,這種墻頭草一樣的小國,并不值得其與楚國正面交鋒;而對楚國來說,江國所在地區是其進入中原的橋頭堡。因此公元前623年,楚國再次進攻江國。
和前一年一樣,江國還是無力抵抗,只能再次向晉國求援。
然而,此時秦穆公帶領軍隊為報復崤之戰攻入晉國境內。晉國后院起火,自顧不暇,無力救援江國。此年冬,楚國攻入江國都城,滅其國。
和一般的中原滅國戰爭不同,楚國的滅國方式極其野蠻。楚軍拆毀了江國的都城,將江國的貴族遷徙到楚國境內,然后驅趕江國的平民,讓他們流散四方。這種滅國被稱為“毀宗廟,滅社稷”。
江國和秦國同姓氏,所以江國的滅亡可以算是秦國同宗的損失,所以秦穆公在聽說江國滅亡后穿哀服為之悼念——相當于現代的降半旗志哀。
上一篇:曇花一現的鄭國霸權-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