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平均地權
孫中山為解決中國封建土地制度問題而提出的綱領、理論和措施,是其民生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孫中山認為,封建地主土地制度是中國封建制度的基礎,因此土地問題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只有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清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阻礙。孫中山在批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同時,還論證了土地國有的合理性,指出土地是自然物,不是勞動產品,地主占有土地是對自然資源的壟斷和霸占,因此土地不應歸任何人私有而應歸國家所有。但孫中山主張的土地國有化不是無償沒收地主的土地,而是通過將地租收歸國有的辦法來實現土地國有化。具體措施就是在民主革命勝利后,土地所有者都必須依法向國家申報自己所擁有的土地數量和價格,國家每年按申報價格征收一定比例的地價稅(一般為1—2%);申報以后的土地價格增長部分歸國家所有;國家有權按申報價格隨時收買土地。孫中山認為,這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消土地私有權。所以,平均地權是一種資產階級土地國有化的理論和措施。后來,孫中山對中國土地問題和農民受剝削的狀況做了進一步了解,認識到農村土地問題的嚴重不合理性以及封建地租剝削的殘酷性,又為平均地權明確規定了“耕者有其田”的內容,公開宣布:“農民之缺乏田地淪為佃戶者,國家應當給以土地”。從而使他的平均地權思想有了一個新飛躍。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峨嵋山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平糶平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