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軍事文化·長城
我國古代重要兵壘之一。亦稱塞。是一種在具有外來威脅方向的邊境地區修建的、由城墻、壕塹聯結起來的若干障城(兵營)、堡燧(烽火臺)、障礙設施及交通通信等組成的大規模國防工程體系。它越山嶺、穿沙漠、過草原、經絕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土、石、磚及沙草或對天然屏障稍作修整而筑成,障城疏密和城墻高低依敵情及地形設計。依托長城防御作戰,可防止敵小股部隊襲擾,遲滯消耗敵大騎兵集團。還可作為進攻和后援基地。早在春秋時期,齊、楚等國就已修筑了長城,至戰國時,秦、魏、韓、趙、燕、中山等國也相繼修筑了長城。秦統一六國后,為防御北部匈奴侵擾,在利用原趙、燕長城基礎上,修筑了新長城,形成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縱深并有多道陣地的萬里長城防御工程體系。漢朝除修繕秦長城外,又在陰山以北,原秦長城之外,以及河西至西域之間修建了外長城的河西長城。形成我國歷史上長達一萬公里的最長兵壘。至此,長城修建達到極盛時期。后南北朝、隋朝、唐朝、金代、明代都很注重修復長城。明代還在長城后方增設了關隘,使長城成為拱衛京師(今北京)的強大縱深防御體系。在冷兵器時代,長城對提高守軍戰斗力,抵御北方少數民族侵擾具有重要意義。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錢塘大潮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閉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