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戲劇文化·腳色與行當
我國戲曲專用術語。腳色與行當,既是演員專業類型的分工,也是扮演不同性別、年齡、身份、地位、職業、性格等劇中人物的類別劃分的不同稱謂。
腳色一詞源于我國古代,系指人的履歷而言。隨著戲曲的形成,即被借用于演員扮演人物的專用語了。王國維之《古劇腳色考》云:“戲劇腳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約分四色,曰:生、旦、凈、丑,人人之所知也。”“腳色”與“行當”有著難以分割的淵源。
行當一詞系由元雜劇之“雜當”演變而成。那時已有了正末、沖末、小末、外、正旦、老旦、外旦、搽旦、凈、雜等行當的類型劃分。隨著戲曲的衍變發展,人物的類型化劃分或簡或繁,演員的表演技藝或狹或寬,都以“行當”進行區別標定。所以,“行當”劃分是中國戲曲獨有的表演體制。
現代的戲曲表演,大多以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劃分,各行又有不同分支并分別扮演不同腳色。如京劇的生行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紅生;旦行分為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凈行分為銅錘花臉、架子花臉、武花臉;丑行分為文丑、武丑、彩旦、彩婆等。各地方劇種亦根據自身特色和表現題材,確立各自的行當劃分。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臟腑學說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膏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