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撰《史記》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被后人尊稱為“史圣”。他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司馬遷這個名字是與《史記》聯在一起的。每當提到司馬遷,就自然會想到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因為司馬遷為了撰寫這部偉大的史書,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忍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侮辱。
司馬遷生于西漢中葉的鼎盛時期。父親司馬談是一位博學的學者,司馬遷自幼接受父親的嚴格教育,十歲起誦讀文章,二十歲時走出家門游歷名山大川,考察歷史遺跡,掌握了許多知識。
一天,患病的父親把司馬遷喚到了跟前,拉著兒子的手充滿期望地說:“我死以后,你一定會接替我擔任太史這個職務。當了太史,可不要忘記我一直想著述史籍的愿望啊!”司馬遷痛哭著說:“兒子雖不聰明,但一定盡力去實現您的遺愿、您就放心吧。”
父親死后,司馬遷經過幾年準備,決定開始撰寫《史記》。就在司馬遷準備一展宏圖大志,實現父親遺愿的時候,禍從天降,他因“李陵事件”觸怒了圣上,被定死罪。當時,被定死罪的犯人有兩種辦法可以免死,一是用錢贖罪,二是接受最侮辱人格的腐刑(也叫宮刑,就是割掉生殖器)。司馬遷因家貧無法用錢贖罪,可選擇的道路只有接受腐刑,這在司馬遷看來,是天大的恥辱。可是無辜而死又有什么意義呢?人總是要死的,“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自己的事業剛剛開始,父親的囑托還沒有實現,就這樣死了,豈不是輕于鴻毛嗎!為了實現父親的遺愿、自己的理想,司馬遷忍辱含恨,被迫接受了腐刑。為了雪恥,為了后代子孫能夠正確認識和了解歷史,他決心全身心地投入《史記》的撰寫中去。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內容廣博的通史。全書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從遠古傳說中的黃帝寫起,到漢武帝天漢年間為止,上下貫通達三千年之久。這項宏偉浩大的工程,是司馬遷經歷千辛萬苦,忍辱負重十幾年心血的結晶。他是在用心靈和尊嚴撰寫《史記》。透過《史記》一個個詳實的記載,公允的評價,我們不難看出他嘔心瀝血“述往事,思來者”的學者風范。
在撰寫《史記》的過程中,司馬遷一次次遇到難以想象的困難。特別是李陵之禍給他身心造成的傷害,令他永志不忘。晚年,他身體衰弱到了極點,整日神情恍惚,若有所失,但撰寫《史記》的工作卻始終沒有停止過。他經常用孔子、屈原、孫臏、韓非等人發憤著述的頑強精神激勵自己,終于以頑強的意志克服了種種困難,最終完成了《史記》的撰寫工作。
◆司馬遷勤奮好學,堅韌不拔,直言不諱,史筆公正。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
上一篇:司馬光刻苦治學
下一篇:呂蒙學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