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月牙泉
著名風景勝地。在甘肅敦煌縣城南鳴沙山北麓,古稱沙井。鳴沙山積沙成峰,沙山環抱清泉一股,狀如彎月,南北長100米,東西寬20米。相傳西漢大將李廣利西征大宛,凱旋,行軍至此,將士酷渴,李廣利以刀刺山,泉水涌出,遂成月牙泉。泉水蔚藍,清澈如鏡。泉邊水草叢生,蘆葦搖曳,四周碧草如茵,綠樹扶疏。自古風卷飛沙,不落水面,千百年來泉水不竭。舊時每逢五月端陽,人們結伴來游,登山觀泉,以為樂事。清代在此筑鳴山寺、三圣宮、藥王廟等,亭臺樓閣,鱗次櫛比,與泉水相映成趣,壯觀而幽雅,誠天工造化之美景,惜今均已湮毀。1986年開始,國家撥出專款修復月牙泉。疏浚泉水,重建樓臺,古詩描寫此地勝景的詩句:“一彎如月弦初上,半壁澄波鏡比明。風卷飛沙終不到,淵含止水正相生”,又重新展現在游客面前。據說泉內還生長叫人長生不老的“鐵背魚”、“七星草”,因此,月牙泉又有藥泉之稱。至于處在鳴沙山包圍之中的月牙泉為什么會千百年沒有被埋沒,經科學家們的研究,原來鳴沙山屬于月環形沙丘,風力作用下的沙子,總是沿山梁向上滾動的,因而即使風再大,沙子也不會刮到泉里,千載亙古之謎,始得解開。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昭君墓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