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本末
古代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特別是魏晉玄學的基本范疇。“本”一般指本體、本質、主要方面;“末”一般指現象、功用、次要方面。“本末”的含義與“體用”范疇相近。《莊子·天下》:“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三國時王弼首先提出“以無為本”、“舉本統末”、“崇本息末”的思想。他認為,天下萬有,即一切有形、有名的事物,作用都是有限的,即使發揮到最大限度也不能完美無缺,因此都是“末”而不是“本”;只有“無形”、“無名”、什么也沒有的“無”才是本,“寂然至無是其本矣”。他還把《老子》的哲學概括為一句話:“崇本息末而已矣”。南宋朱熹以理和道為本,以氣和器為末,“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黃道夫》)。“蓋至誠無息者,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萬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論語集注》卷二)。北宋王安石、明王廷相等主張以氣為本。《道德經集注·三十二章》:“樸者,道之本而未散者也,小者至微而不可見者也。”《太極辯》:“夫萬物之生,氣為理之本,理乃氣之載。”近代鄭觀應主張:“中學其本也,西學其末也。主以中學,輔以西學”(《盛世危言·西學》)。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月牙泉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文化·朱子讀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