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來就懂得一切。原話出于《論語》:天生就懂得一切的,是上等人;通過學習才懂得的,是次一等的;碰到困難才去學習,是又次一等的;碰到困難也不學習,這是一般的民眾,是最下一等的。孔子說,他自己不是天生就懂得一切的,而是通過努力學習才懂得的。
《中庸》中繼承孔子的思想,把求學者也分為三等,但是認為,最后達到懂得,是一樣的。與這三種懂得的途徑類似,是在行動問題上的三類人。第一類是心甘情愿地自覺實行,第二類是覺得這樣做有益才去實行,第三類是在別人督促之下才去實行,但最后都可達到成功,則是一樣的。
儒者們認為,孔子是生來就懂得的圣人,但卻常常說自己是位好學的人,這樣不僅可以勉勵求學者,也與實際相符合。因為這里所說的生來就懂得的,是仁義禮智信這些道理。至于具體的事物、制度,還有歷史事實,那是必須經過學習的。所以儒學同時也承認,圣人也有所不知、有所不能。因此,圣人全知全能或者生而知之的,只是當時人類社會生活的規范;圣人有所不知、有所不能的,是那些具體的知識和才能。
上一篇:生死論
下一篇:知行合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