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虎丘·甘泉名茶總相隨
在虎丘山斷梁殿之后,上山道西側有一口井,名憨憨泉。井后壁刻宋書法家呂升卿所書“憨憨泉”三字。
此井為梁代天監年中神僧含面尊者從寶華山來虎丘時所鑿。含面尊者,又名憨憨尊者,故泉名“憨憨泉”。他原是窮苦人家的棄兒,雙目生翳,靠乞討為生。那時,虎丘山頂無水,要從山下河里挑水上山供寺僧吃用,寺里老方丈便收養他作挑水僧。因他整日干活,悶聲不吭,故人稱“憨憨”。他不堪忍受老方丈的打罵,白天挑水,晚上刨地,一心想找到山上的泉脈。一次,他發現有塊地方長滿青苔,就跪下用雙手刨石掘土,十指滴血,也不停歇。老方丈見他這般憨勁,越發狠命杖打他,還罰他夜里誦經。憨憨不顧老方丈的責罰,仍舊掘井不止。一日,挖出一把松潤的泥土,再向下一掘,一股清泉噴出地皮,濺入雙目,頓時將眼中云翳沖散,一汪泉水被憨憨挖出來啦。此泉脈正好在海眼上,故有“井底泉眼潛通海”之說,又謂之“海涌泉”。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稱,陸羽品此泉為“天下第五泉”。
第三泉,在虎丘山千人石西側圓洞門內,劍池西南高處。池形狹長,一丈見方。因池底長磚與六朝時代窯磚相似,故有鑿泉于隋唐之前的說法。池北巖壁題刻有“鐵華巖”、“第三泉”。“鐵華巖”三字,筆力遒勁,為清初兩江總督范承勛所書。因石壁色赭如鐵花(即鐵華),又取蘇東坡《虎丘》詩“鐵華秀巖壁”句命名。我國名泉甚多,第一泉在鎮江;第二泉在無錫;這第三泉,傳為唐代著名品茶專家“茶博士”陸羽品定,故又稱陸羽井。當年陸羽特在虎丘挖泉井,研究水質與茶的關系,以虎丘泉水為標準,對照各地多種水質,總結飲茶用水規律,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慢流者上。”
此泉又因南鄰石觀音殿,而名觀音泉。《吳郡志》云,第三泉“大石井面闊丈余,上有石轆轤”;“四旁皆石壁,鱗皺天成。下連石底,漸窄。泉出石脈中,甘冷勝劍池”。又據1955年清除泉泥發現,泉底果有磚砌方井,泉眼即在井底石縫中。證實“池中有井”并非傳說。
素有“茶花之鄉”的虎丘一帶,盛產各種名花,有茉莉、玳玳、白蘭、珠蘭、玫瑰……四季香艷。古人用各種香花窨制花茶,供人品茗,所用之花故名茶花。
陸羽后被召入皇宮煎茶,遂“茶道大行”。宋代人稱虎丘之茶為“白云茶”,葉微黑,沏后色白,似豌豆香味。明代虎丘已有制花窨茶的作坊,古人品茶稱:茉莉花茶馥郁芬芳、甘美鮮潔;玳玳花茶醇厚凈爽、甜香濃郁;白蘭花茶幽香濃烈、甘厚提神;珠蘭花茶濃香不烈、清淡幽雅。
古時花茶產量少,被奉為貢品,后也供豪門品嘗。花農收入菲薄,故將希望寄與神佛。每逢農歷二月十二日為民俗“百花生日”,花農在花枝上扎滿紅綢帶或紅紙旗,名曰“賞紅”。前清年間還有到花神廟慶賀花誕之俗。當日一早,花神廟前禮儀隆重,場面盛大,人稱“花朝”。入夜,街頭張燈結彩,人們抬出花神行于虎丘山塘,為花神燈會之始。近年,虎丘一帶植茶花四百多萬株,成為我國著名的茶花產地,占全國茶花產量的三分之一。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贛東之旅·蛤蟆山·王安石下馬拜荊條
下一篇:赫赫三秦魂·陜北之旅·玉華宮·由宮殿到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