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輕重理論
中國古代的商品流通過程為研究對象的一種貨幣價格理論,以《管子》一書闡述得最為詳盡。春秋前期,楚莊王就曾提出貨幣“輕”的問題(《史記·孫叔敖列傳》);后來,單穆公反對周景王鑄大錢,并提出“量資幣,權輕重”(《國語·周語》)這是“輕重”一詞的最早出現?!豆茏印芬粫泄灿小遁p重》19篇,主要講商品流通、貨幣流通和價格關系,其基本思想就是通過貨幣和價格政策的規定,控制全國的糧食、鹽、鐵等重要物資的流通,從而達到加強封建國家財力、打擊富商大賈的目的。《管子》的輕重理論認為,貨幣既然成為商品流通的手段,萬物的交換和流通都要通過貨幣,所以有了貨幣就可以支配萬物,控制糧食、鹽、鐵等重要物資。在輕重理論里,幣輕即指幣賤,幣重即指幣貴,并從貨幣具有作為流通手段和貯藏職能出發,認為幣貴萬物就賤,幣賤萬物就貴。進而提出秋收時,谷輕幣重,應大量投放貨幣收購谷物;春季青黃不接時,谷輕幣重,應大量出售谷物收回貨幣等具體政策。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輪回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辛、酸、甘、苦、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