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辛、酸、甘、苦、咸
中藥的性能之一。指藥物的五種藥味,此外還有淡味,實際為六味。亦指藥物的治療功能。辛味多有發散和行氣血的作用。如生姜、薄荷都能發散表邪,陳皮、砂仁都能行氣止痛,當歸、川芎又能活血化瘀。甘味有補養及和緩作用,如人參、黃芪能補氣,熟地、麥冬能養陰,甘草、飴糖、大棗能甘緩和中等。酸味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如訶子、烏梅能治久痢脫肛,五味子、金櫻子能止虛汗、治遺精等。苦味有燥濕和瀉下的作用,如黃連、黃柏能燥濕而瀉火,大黃瀉實熱而通大便,蒼術燥濕健脾等。咸味有軟堅潤下的作用,如牡蠣軟堅散結,能治痰核瘰疬,芒硝通便潤燥瀉下等。淡味有滲瀉利竅的作用,如茯苓、通草、滑石之類,能滲濕而利小便。《本草綱目》:“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咸味涌瀉為陰,淡味滲瀉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潤或燥,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輕重理論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遼代應縣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