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河套人
新人時期的中國人類化石,1922年在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烏審旗薩拉烏蘇河河岸溝砂層中發現,地質年代為更新世晚期。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和鈿素法斷代,年代為距今約3.5萬—5萬年,實物為左上外側門齒化石,枚1齒大小與現代人相似,齒冠結構具有原始特征,屬于蒙古人種。1956年又在該區域內發現人類頂骨化石塊和股骨化石一段。伴隨發現的舊石器有雙刃帶尖和三棱長尖的尖狀器、有凹刀、凸刀、圓刀、雙刃的刮削器。還有圓狀投料器,更為顯著進步的是出現了細小石器,原料大部分用硅質灰巖和石英巖制成。還發現了一件用鴕鳥蛋皮單面穿孔制成的裝飾器,四邊磨平痕跡代表著當時技術水平的進步。伴生脊椎動物化石有300多件,現多絕滅,還發現了灰燼和火燒骨骼,說明已能用火烤炙熟食。石器多是對石片進行第二步加工而成的,用途趨于固定,制作技術比丁村人有所提高。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語言文化·漢語語法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河洛文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