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河洛文化區
黃河中游中原文化系統。以仰韶文化為主要代表。70年代末發現河南北和河北南的磁山、裴李崗文化這一早期新石器文化遺址,比仰韶文化早,約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700年,距今近8000年。當時主要農作物是粟類,已知馴養豬、狗、家雞,陶器較為原始,住宅是半穴式。就文化的內涵來說,作為仰韶文化早期代表的陜西半坡文化與磁山、裴李崗文化有承繼關系,當然也有質的變化。半坡遺址以精美的彩陶著稱于世,尤其是它的村落對全面了解當時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組織頗有幫助。仰韶文化農業經濟比較發達,有粟、黍、蔬菜的種植,聚落范圍從數萬到數十萬平方公尺。半坡出土的陶器上有30個近似文字的符號,彩陶的圖案有多樣變化,反映了當時人民的審美觀念。這種彩繪美術在黃河中游到了廟底溝二期便衰落了,但在黃河上游的甘肅青海地區,彩陶作為一種美術更為發展了。所謂甘肅仰韶文化,包括馬家窯文化和半山馬廠文化,都有華麗圖案的彩陶。因此,河洛文化區的文化圈是,磁山、裴李崗——半坡——仰韶——周文化。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河套人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