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靈渠·山風動棹歌飛石鎮獨角
靈渠年代久遠,工程壯觀,古來游覽題詠者眾。明代參與編纂《永樂大典》的學者解縉被貶廣西時,曾來靈渠。目睹這一偉大工程,他感慨不已,作《興安渠》詩嘆曰:“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若是秦人多二紀,錦帆直是到天涯。”詩中感嘆秦朝要是再多兩紀(一紀十二年)的話,就會河通天涯,船達各地。這既是對秦人的贊揚,也是對一種創造精神的歌頌。清代彭榕登上鏵嘴觀瀾,波濤激起詩情,遂作《鏵嘴觀瀾》詩:“澎湃洶洶激上磯,橫流倒瀉震聲威。驚疑蟄起龍分水,舞爪掀鱗勢欲飛。”
一些文人墨客行舟靈渠,為一路壯麗景色所陶醉,也紛紛作詩抒懷。明代俞安期《舟經秦渠即景作》詩曰:“秦渠曲曲學三巴,離立千峰插地斜。宛轉中間穿水去,孤舟長繞碧蓮花。”清代李熙垣《陡河》(陡河即靈渠)詩曰:“幾日飛帆滯陡河,一重水盡一重波。搖舟直上紅沙堰,兩岸山風動棹歌。”徐鼎《過陡河》詩曰:“瀟湘南望桂林西,畫艇如鷗狎浪低。路入陡河稱險處,分明三峽聽猿啼。”
距“四賢祠”不遠,有一臨江巨石拔岸而起,人們稱其“飛來石”。它一石獨秀,多少年來激起人們無數美好的想象。明代顧璘《飛來石》詩曰:《山風動棹歌·飛石鎮獨角》古詩句出處:
誰騎蒼鸞來?啄破苔花碧。經年不歸去,化作山頭石。
清代王國梁《飛來石》詩曰:《山風動棹歌·飛石鎮獨角》古詩句出處:
此石飛從何處來?參天拔地勢崔巍。一峰永鎮東西界,二水中分南北開。自向靈渠為砥柱,可知海洋有奇材。至今風雨瀟瀟夜,猶欲高騫列上臺。
此石相傳與開鑿靈渠有關。當年秦始皇派史祿在興安開鑿靈渠,要連接湘江漓江,把湘江的水讓三分給漓江。誰知這里看守湘江的東海龍王有一個獨角太子,不甘心把流往東海的湘江水讓給流往南海的漓江,每當靈渠竣工時,就用獨角撞崩堤基。指揮建堤的石匠出身的張將軍建了三年,終因獨角太子作怪而被殺了頭。接任的劉將軍又建兩年,也因此被斬首。再后由李將軍指揮,限期只一年。李將軍接任后得知張將軍死前留話:“三年得個美,犁鏵三七水。”劉將軍留下一張圖。李將軍反復琢磨,悟出張將軍的話是指在湘江上游渼潭筑個犁鏵形的石坎,劈水三分入漓,七分入湘,原來劉將軍的圖是工程砌法圖。他按張將軍的設計、劉將軍的砌法,和士兵民工們苦干十一個多月,又把堤坎建成了。臨近放水,他想起前兩位將軍的遭遇,愁眉不展。正在這時,來了一位老人要見李將軍。他交給李將軍一支香,囑他危急時朝西點香。放水那天,李將軍一直站在原來最早崩堤的地方觀看。到了半夜,下起暴雨,只見河面竄出一只獨角怪獸向堤壩沖去。李將軍忙點起香,頓時從峨眉山飛來一塊巨石,將獨角怪獸鎮壓住了。這就是現在的飛來石。原來那位老人是峨眉山的白鶴大仙,張、劉、李三將軍筑堤不止的精神感動了他,故來相助。運河筑成了,要給李將軍封王。慶功儀式上,李將軍沉痛地說:“靈渠修成,是張、劉二將軍的功勞,我李某豈能一人受祿。”說罷自刎而死。后人將他們合葬在靈渠西岸,稱“三將軍墓”,今三將軍墓尚存。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南寧之旅·武鳴·山巖來清氣泉湖有性靈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岳陽樓·岳陽天下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