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齊桓公改革
齊桓公(?—前643年),春秋前期齊國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公元前686年,齊襄公死于內亂,其弟公子小白在鮑叔牙幫助下當上國君,是為桓公。齊桓公拜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在國都中設二十一鄉,其中工鄉三,商鄉三,土鄉十五;在鄙野設五屬,士農工商四民分業定居,不許雜處遷徙,以加強職業傳授;實行“相地衰征”的稅收政策、打破井田限制,按土質等差征稅,使農民負擔趨于合理;利用齊國濱海的優勢,大力發展鹽業、手工業,鼓勵貿易,從而使齊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力空前強盛,成為春秋時期首霸中原的大國。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音樂文化·鼓子詞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中國文學·齊梁宮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