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上計稱王,下計成賊
大業九年(613),隋禮部尚書、楚國公楊玄感為煬帝的征遼(遼指高麗,即今之朝鮮)大軍督運糧草,決定趁機造反,他將自己的刎頸之交李密找來充當軍師,先問造反方略。李密對他說:“我有上中下三條計策,任憑楚公選擇。現在天子出征高麗,大軍已深入敵境,距離幽州(今北京西南)有千里之遙,且南有大海阻隔,北有胡戎之患,天子身處夾縫之中,照理說應是兇多吉少。楚公若率兵長驅入薊(今北京西南),正是出其不意,可一舉扼住天子咽喉。那時天子的處境必然是前有高麗,后無退路,最多能堅持十天半個月的時間,就會糧食耗盡,三軍大鬧饑荒。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楚公舉麾一招,天子的征遼大軍必將不戰而降,所謂彈指而得天下,堪稱上上之策。中策宜先取關中。關中四面有雄關天險,利于防守,又土地肥沃,民多糧豐,經濟上有天府之實,其次軍事力量薄弱。關中雖有衛玄坐鎮,但他獨立難支,易被攻克。為今之計當從黎陽(今河南浚縣)兼程西進,過城不攻,爭取早日控制關中。關中在手,就等于掌握了百戰百勝的優勢,天子即使火速回國,也因襟帶已失,無險可守,再難扭轉乾坤。如果隨近取便,先攻東都,自然是下下之策,因為唐祎已奔告洛陽,樊子蓋必定已加強防守,攻城不可能輕易得手,相反會耽誤大量時間。在東都稽留太久,難免有夜長夢多之嫌,成敗勝負也相應地很難預料,所以此計最不可取。”楊玄感聽了李密的分析,卻推出了一個與李密的計劃完全相反的結論,他說:“你剛才所說的下計其實正是上上之策。現今百官家屬統統集中在東都洛陽,如果舍之不取,怎能取得震撼人心的效果呢?再說一律過城不攻,又何以立名示威?”李密見楊玄感執意將下策當上計,只有在心里嘆氣的份。結果楊玄感久攻東都不下,官軍卻已從四面八方趕來增援,致使形勢急轉直下,楊玄感先敗于洛陽城外,接著又在西進途中犯了一次同樣的錯誤,即留攻弘農宮(煬帝行宮,在今河南陜縣),給了宇文述等追蹤官軍以充分的決戰時間,終于在董杜原(今陜西潼關縣東)一戰中滿盤皆輸,了結了君臨天下的夢想。(《隋書-李密傳》、《隋書·楊玄感傳》)
上一篇:暗渡陳倉·上游造船,下游夜渡
下一篇:避實就虛·東吳假意向魏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