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西方文化·反孔非儒
我們把歷史翻到二十世紀。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6月10日,德俄英美日法意奧八國聯軍二千多人,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E.H.Seymour,1840—1929)率領,從天津向北京進犯,在楊村、廊坊等地被義和團擊敗。
不久,義和團,這支以農民、手工業者為主體組織起來的、打著“扶清滅洋”旗幟的隊伍,在“清”和“洋”的聯合鎮壓下,被鏟除了。
1990年7月,在上海張園,三十一歲的章太炎(1869—1936)在唐才常(1867—1900)召集的“中國國會”上,當眾割掉辮子,宣布與改良派徹底決裂。不久,修改自己一年前(1899年5月20日,即光緒二十五年四月十一日)發表的為“發憤之客帝”進言的《客帝論》而成《客帝匡謬》,主張以革命手段改造中國。
在此稍后,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8月14日,在沙俄海軍中將基利杰勃蘭特指揮下,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1911年(宣統三年)10月10日,由同盟會策動,文學社與共進會領導,湖北的部分新軍在武昌起義成功。二個月內,鄂湘陜贛晉滇黔蘇浙桂皖粵閩川諸省,宣布脫離清廷而獨立。12月29日,孫中山(1866—1925)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次年1月1日 (民國元年元旦)在南京正式宣誓就職。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四十六歲的孫中山實現了其為之奮斗將近二十年的理想。
孫中山理想的實現,也就是儒學所設計的社會理想的破滅。
道體層面上的儒學有二層含義:一曰政治體制,二曰綱常名教。政治體制被摧毀之后(盡管只是形式上的),中國人,就該向儒學的第二道防線—綱常名教—進攻了。
上一篇:舉賢與能—選舉制度·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歷代選舉制度
下一篇:儒家道統—理想“中國論”·大同世界—道統之社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