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學(孔孟荀)·民國時期的“先秦儒學”研究
在中國近代史上,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再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是兩個重要的時期。前者是在封建統治已經動搖、國家面臨著被列強瓜分的嚴重威脅的形勢下,封建范圍內的變法立憲歸于失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崛起成為時代的主角,經過艱苦曲折的斗爭,終于取得了推翻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偉大成功。在意識形態領域,民主革命派較之維新派,在思想宣傳和輿論準備方面均進了一大步。維新派的激進宣傳家莫過于譚嗣同了,譚“沖決羅網”的勇氣誠如梁啟超所說,“前清一代,未有其比也”。然而譚嗣同卻把孔子與封建禮教分開,反對禮教而尊信孔子,把封建禮教的罪惡全推到荀子身上。民主革命派在這方面就超過了維新派,但他們中有許多人不僅不覺得封建意識形態應當批判,反而認為這是一種很可愛的、不能須臾離開的東西。因此還沒有真正批判封建主義,就有一股國粹主義思潮興起,他們強調國粹、整理國故。辛亥革命后,本來在革命氣氛中稍稍收斂了一點的儒學不久又活躍起來。袁世凱于1914年2月通令全國恢復“祭孔”,公布“崇圣典例”,社會上出現了 “孔道會”、“孔教會”、“尊孔會”等組織,提倡以 “孔教”為“國教”,鼓吹綱常名教,利用人們對于辛亥革命所造成的局勢的失望情緒,肆意攻擊民主共和,詆毀自由平等觀念。如果說辛亥革命從政治制度上標志著儒學統治地位的開始終結,但真正宣告儒學統治地位終結的還是 “五四”新文化運動?!拔逅摹边\動結束了儒學在整個思想界的統治地位,結束了它的歷史悠久的作為社會指導思想的“立國之本”的地位。從“五四”開始,中國思想界出現了三大思潮并存的局面: 一是馬克思主義思潮,一是主張西化的資產階級自由派(胡適為代表),一是文化保守主義即現代新儒學思潮(以梁漱溟、梁啟超、張君勱、熊十力、馮友蘭、賀麟等人為代表)。
在“五四”的反孔高潮中,梁漱溟首先挺身而出,反對“打倒孔家店”,公開維護儒家學說,標榜“新孔學”。梁氏的思想兼宗儒佛,所著《中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被認為是“新儒學”的開山之作。接著是1923年科學與玄學(人生觀)的論戰,玄學家張君勱提倡“新宋學”,以發展心性之學為宗旨。三十年代初期,熊十力出版了 《新唯識論》,這本書為“新儒學”構造了一個直接繼承傳統儒學的哲學體系,目標是重建“中國儒學本體論”即“心本體論”:“吾心與萬物本體,無二無別?!钡搅丝箲鹌陂g,又有馮友蘭的“接著程朱理學講的”“新理學”,還有賀麟的站在新黑格爾主義立場來承接、發揮陸王心學的“新心學”。新儒學重在哲學創造,疏于對孔、孟、荀的客觀性研究。但這一時期對孔、孟、荀的研究卻是歷代所無可比擬的。據 《中國哲學史論文索引1900—1949》的著錄,專論孔子的論文多達500篇左右,專論孟子的有200篇,專論荀子的也有150篇之多。其中涉及政治、經濟、教育、法律、哲學、宗教、邏輯、心理學、史學、道德等各方面的思想,可謂先秦儒學研究“百家爭鳴”的時代。這一時期研究《論語》和《孟子》的名著則有:錢穆《論語要略》、楊樹達《論語疏證》、程樹德《論語集釋》、趙紀彬《論語新探》、楊大膺《孟子學說研究》、王治心《孟子研究》等。研究荀子的則有楊大膺《荀子學說研究》。
《論語要略》是錢穆概要介紹《論語》的專著,共分六章,又名《孔子研究》。第一章序說,介紹《論語》及后代注釋和相關著作,本書體例及參考資料;特別說明讀書方法。第二章孔子之事跡,附以年表。第三章孔子之日常生活。第四章孔子人格之概觀。第五章介紹孔子的學說。第六章介紹孔子的弟子。本書所取材料,以朱熹 《論語集注》、劉寶楠《論語正義》為主,兼及崔述《洙泗考信錄》、日本蟹江義丸《孔子研究》。本書體例為“先詳事實,次陳義理,并尚簡要,不貴博辯”。
《論語疏證》是楊樹達于1942年在其所寫講義《論語古義》基礎上擴充而成。此書匯集三國以前古籍中與《論語》有關的資料,排比于《論語》原文章句之下,間下己意以為按語。疏證方法,“首取《論語》之文前后互證,次取群經諸子及四史為證,無證者闕之”,(《論語疏證凡例》)。主旨是以事例為證,疏解《論語》古義,考訂是非,解釋疑滯,發明孔子學說。引書約70種。疏證別具一格,陳寅恪稱:“乃自來詁釋《論語》者所未有,誠可為治經者辟一新途徑,樹一新模楷也。” (《論語疏證陳序》)
《論語集釋》是程樹德集古今《論語》注之大成的一部名作。共40卷,120余萬言。程氏廣引經史子集四部群籍及類書碑志達680種,取舍謹嚴,博而不濫。集釋內容分為十項。一曰考異,考釋經文異同;二曰音讀,注字音,正句讀;三曰考證,考釋名物制度;四曰集解,釋何晏集解,邢疏有可采者亦附入;五曰唐以前古注,所采者凡38家,以皇侃義疏為主;六曰集注,備載宋以來諸家注,以朱熹集注為主;七曰別解,采錄集注以外的新說以廣異聞;八曰余論,錄載清儒闡發的義理之說,宋以后諸家可補集注而不宜入考證中者亦附入;九曰發明,主要采錄陸、王一派的義理之說;十曰按語,程氏于各項下所發之己見或折衷之語。程氏此作,最為博洽,且體例周備,疏解詳明,便于披閱。
《論語新探》是趙紀彬探討春秋社會性質及孔門哲學的專著。1948年曾以《古代儒家哲學批判》書名出版,1958年改為本名。全書由上部 (歷史證件)與下部(儒學究元)合成。他認為《論語》撰定非一人,成書非一時,而是經過集體努力、長期積累的一部古典著作,更具體地說:仲弓、子游、子夏以及曾子、有子之門人,可能先后均參與其事。《論語》是古代前期儒家的直接文獻。春秋為奴隸制社會的矛盾激化時代。《論語》中的“人”與“民”是當時社會兩大主要對立階級,亦即奴隸主與奴隸的關系?!叭恕贝砼`主階級,“民”代表奴隸階級??组T所代表的古代前期儒家,是“人”中的“君子”學派,前期墨家則為“人”中的“小人”學派。孔門以“君子”為培養目標,墨子以“君子”為批判對象。先秦孔墨顯學的對立,即為當時奴隸主階級內部維新與革命兩條政治路線的派別斗爭在學術上的反映?!墩撜Z》中的 “教”與“誨”不同,“誨”字以 “人”為對象,“教”字以 “民”為對象?!皭廴恕迸c “使民”不同,“誨人”與“教民”有別。從春秋時代起,“君子”與“小人”才開始分裂成兩個對立的重要派別,“君子”勞心,“小人”勞力?!熬印背蔀榭组T求學做人的理想境界與臧否人物的標準。孔門的自然知識,不但完全是直觀的原始知識,而且亦有一部分尚未脫離神學的宗教觀念??组T與西周一樣,道德論不是獨立的學問,而是政治論中的組成部分,或其必需的方法。孔門的政治邏輯是“學以成德,德以從政”。
《孟子學說研究》,楊大膺撰,1935年成書。本書借用現代哲學的原理,闡明孟子的學說。分十二章,首為緒論,然后述孟子的思想淵源、人生學說、倫理學說、性說、命說、修養說、政治學說、經濟學說、社會學說、教育學說,末為結論。楊氏認為,孟子的“道”,就是他所倡的仁義禮智的天賦的人生學說,以愛為基礎的倫理學說、性善說、天命說、存心養性的修養說,養民、教民、保民的民本主義政治學說,制產輕稅的經濟學說,互助和分工合作的社會學說,以及明人論發善性的教育學說。本書條理清楚,通俗易懂,是研究孟子的入門之書。楊氏還撰有《孔子哲學研究》和《荀子學說研究》二書。在前一書中,楊氏認為孔子思想有兩大特色:一是將全部學說,建筑在人類心理活動上,看人類心理活動狀況如何來確定他的各種學說;一是切于實際生活,不像一班玄學家的預言神話,無濟于人生,他的“微言”、訓條,是超出時空給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的人以生活指示??鬃拥恼軐W完全建立在“純性可塑論”上面,認為人性沒有善惡的分別,如純白紙一般,可以塑染;孔子的政治哲學,提倡感化,主張不拿刑和政去裁制人民,只拿禮和德去感化人民;孔子的人生哲學是重在人生行為的修養,其人生觀是求“仁”的實現;孔子的教育哲學是主張用教育去創造天才,即創造人格完滿的“仁人”;孔子是中國邏輯學的始祖,他的方法論主要是正名主義,注意經驗和經驗的推理。后一書認為荀子的學說建筑在“性惡可塑論”上,注重修人事,輕天重人。其教育思想以心理學為基礎,注重改造的作用,改惡為善。主張人格修養的工夫,要誠養心,修意志,厚德行,明知慮。荀子以儒學政治的感化主義立場,論兵以“仁義”為本,主張非戰。此書各篇名均以《荀子》原名為準,不失其真面目,乃將荀子所有學說一一闡述,使讀者略知其全貌,是研究荀子思想的入門之書。
《孟子研究》,王治心撰。作者重讀《孟子》,旁及《皇清經解》、《十三經注疏》、《孟子字義疏證》及其他有關《孟子》之書,分類研究,以成此書。分為總論、孟子的政治思想、形而上學、人生哲學、教育哲學、余論六章。王氏認為孟子“私淑孔子,但是都比孔子來得徹底”(《自序》)。指出孟子主張施行仁政即保民之道。消極的保民,為“取民有制,不嗜殺人,非仁無為,矜恤窮民”;積極的則為“與民同樂,以仁存心,推恩愛人,以仁導民”。要求得政治清明,必先要實行“德化教育”,目的是“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此書條理清楚,可以略知孟子及其學說的梗概。
上一篇:先秦儒學(孔孟荀)·建國以來的“先秦儒學”研究
下一篇:詩經學·清及近現代詩經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