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牛”的來歷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景公有個兒子叫荼,他幼小的時候,十分活潑天真,齊景公很寵愛這孩子。孩子要什么,他就給什么,并且常常逗孩子玩耍,父子在一起常常玩得非常快樂。
孩子看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心里很羨慕,也想要騎牛。一次景公逗著孩子玩時,孩子噘著小嘴,要求騎在景公的背上。景公對他百依百順,滿口答應了。
齊景公彎下身子當牛,讓孩子騎在自己的背上,然后用兩手支撐著地,兩手和兩膝同時并行,就如同牛一樣慢慢地前進。孩子騎在景公的背上哈哈地笑個不停。孩子手里還拿著一根繩子,繩子的另一端銜在了景公的嘴里。孩子大模大樣地騎著,真像趕著牛前進一樣。
景公匍匐著前進,孩子揮動著手臂指揮著,嘴里不住地吆喝,兩人玩得很開心。
正當玩得高興之時,一不小心,孩子突然從景公背上摔了下來。孩子一急,用力扯起了手中的繩子。由于景公沒有思想準備,繩子仍被牙齒咬住,所以孩子一用力,景公咬著繩子的牙齒被扯了下來,頓時景公滿口是血。
孩子嚇得哇哇大哭起來,景公雖然牙齒很疼,但是沒有生氣,他還安慰孩子,因為他心甘情愿地這樣做。
“孺子牛”就成了一個典故,也成了一個常用的詞語。它的意思是甘心做小孩子的牛馬,常用來表示對小孩子的溺愛。近代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把“孺子牛”這典故運用于詩中,寫出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
此后,“孺子牛”一詞有了新的意義,變成了褒義詞,常用它比喻心甘情愿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人。
上一篇:“娘子軍”的出現
下一篇:“安樂窩”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