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學·孔子開創詩經學
孔子是私人講學的第一人,也是倡導詩教的儒家宗師。根據古書中的記載,在孔子以前,往往只是對于《詩》的實際應用,尚未把《詩》作為學問來研究??鬃觿t把《詩》作為綱常倫理、道德情操和文化知識的經典教材,這就必須著眼于《詩》的思想內容,講究詞語,闡發詩義,強調其社會功用和教育意義,因而不僅要從音樂和文本上整理 《詩》,還要把《詩》作為研究對象。也可以說,開創詩經學的第一人,當推孔子。
孔子對于詩與樂都很精通,《論語》中記載他做過“正樂”的工作,對《詩》進行過整理: “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子罕》)。因而使后人提出孔子曾經“刪詩”的說法,認為《詩經》是孔子從三千多篇詩中篩選、刪訂而編定的。此說始見于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說:
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
這一說法的影響很大,班固 《漢書·藝文志》說:“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蓖醭洹墩摵狻ふf篇》:“《詩經》舊時亦數千篇,孔子刪去重復,正而存三百篇?!碧拼懙旅鳌督浀溽屛摹ば蜾洝罚骸翱鬃幼钕葎h錄,既取周詩,上兼周頌,凡三百一十一篇(今按:包括“笙詩”六篇)?!蓖獯苏f的還有宋代歐陽修、王應麟,元代馬端臨等人。但是孔子刪詩在《論語》等典籍中,并未明白提及。所以唐代孔穎達在《詩譜序》的疏文中已有懷疑,指出:“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佚者少,則孔子所錄,不容十分去九,(司)馬遷言古詩三千余篇,未可信也?!彼未祆湟舱f:“人言夫子刪詩,看來只是采得許多詩,夫子不曾刪去,往往只是刊定而已?!?《朱子語類》卷二三)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卷六,也認為根據《左傳》等古書看來,周代所用的樂章大部分都在今本《詩經》中,即使有逸詩也很少?!对姟范际鞘饭傧惹安啥ǖ?,不待孔子才去“刪十取一”。清代學者則紛紛論證孔子不曾刪詩,最具說服力的是朱彝尊、趙翼、崔述等人的說法。他們的理由主要是:
(1)當時《詩》由周王朝掌握,通行于各諸侯國,沒有什么不同,可見早有定本。假使孔子以一人之見刪詩,誰能信從他? 《論語》中記載孔子一再提到“詩三百”,可見孔子時《詩》就已是三百篇了,并非孔子刪定的。
(2)如果說孔子刪詩是“取可施于禮義”為標準,那么在古籍中所見的逸詩,如《貍首》、《肆夏》、《祁招》等,文辭并未悖于禮義,孔子為什么刪去?《鄭》《衛》之風頗多所謂“淫靡之作”,孔子又為什么不予刪除?
(3)吳季札至魯國觀樂,當時孔子只有八歲,不可能刪詩。假如《詩》有三千多篇,則樂工給季札演奏的詩篇定會有許多超出今本《詩經》之外; 但據《左傳》,當時魯國樂工演奏的十五國名和風雅頌的次序,都與今本 《詩經》相同??梢娍鬃硬辉鴦h詩。
(4)如果古代《詩》有三千多篇,被孔子刪除十分之九,那么先秦古籍中一定有很多逸詩保存,但據統計,古書中的逸詩數目,只有今本《詩經》的二三十分之一,可知古《詩》有三千多篇的說法不足深信。
他們的論證較為有力,因而今人多已不信孔子刪詩之說。但在《詩經》的流傳整理過程中,孔子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傳《詩》的也主要是儒家一派的學者,這是沒有疑問的。
孔子在與弟子們講究政治和學問的時候,往往突出談《詩》??组T論詩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點,孔子把熟悉《詩》當作士人從政所必須具備的政治素養。這就要求不僅會熟讀背誦《詩》篇,而且要懂得如何靈活運用,處理政務,辦理外交。如果“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那便背得再多也沒有用,“雖多,亦奚以為”(《子路》)。第二點更為重要,即用《詩》來統一思想,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從而鞏固統治者的階級地位,維護周王朝的統治。孔子認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提倡《關雎》所體現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八佾》) 的思想準則; 認為《詩》 “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 《陽貨》),即可以激發人們的思想感情,觀察人情民俗,使人們團結合群,并且用來怨刺不良政治,從而“邇則事父,遠則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同上),使人們行為恪守禮義,知識更加豐富?!抖Y記·經解》記載孔子的話說:“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明確提出詩教能夠改變人的秉性氣質,使之符合統治階級的需要,變得聰明。所以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季氏》),“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陽貨》),如果不學《詩》,不但不能說話辦事,甚至好像面向墻壁而立那樣寸步難行。
孔子雖然留下許多論《詩》的見解,但并無專著,也沒有專門說《詩》的撰著。總體看來,他是繼承《周禮》太師授 “六詩” 的原則方法,即后來 《詩序》所謂“六義”,以六德為本,用六義闡釋,所以似乎仍沿襲了春秋以來賦詩言志的舊方式,即“賦詩斷章”。這就是在援引《詩》句的時候,擇取一句或數句之義,不考慮詩歌本來的意義,只考慮用詩的人或說詩的人自己的理解。如《論語·八佾》中,孔子與弟子子夏談 《詩》 旨: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 “繪事后素。” 曰:“禮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 已矣?!?br>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于《衛風·碩人》,形容莊姜容貌之美。“素以為絢兮”一句,不見于今本《詩經》,當是逸句??鬃诱f“這是指美麗的圖案要畫在素白的底子上”,子夏進一步問道“禮后乎?”用以比喻禮儀修養要加在本質潔白的人格之上,可以說與《碩人》一詩的本來意義風馬牛不相及。而孔子卻充分加以肯定,認為子夏給自己以啟發,說這才能開始與子夏談《詩》。因為孔子點出了比喻,而子夏揭示了比喻的禮教涵義,符合詩教的原則方法。顯然,子夏的理解有兩個特點,一是主觀性強,二是突出禮教。這對后來傳人的說詩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門徒眾多,子夏(名卜商)是其中對文獻典籍研究最有成績的一人(見《論語·先進》)。他長于???見《呂氏春秋·察傳》),孔子死后,他居于西河,教弟子三百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在傳經方面起過很大的作用?!逗鬂h書·徐防傳》載:“《詩》、《書》、《禮》、《樂》,定自孔子; 發明章句,始于子夏。”漢代《毛詩》傳授的說法不一,但都淵源于子夏; 《毛詩序》的作者,有一說也認為是子夏。
先秦時傳《詩》的主要是儒家??鬃又?,“儒分為八” (《韓非子·顯學》)。在眾多流派中,談《詩》最多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軻,是孔子之孫孔伋(字子思)的再傳弟子。孟子自認為得孔子之學的嫡傳,在戰國時代成書的 《孟子》七篇中,記載孟子提出了 “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讀詩方法。如《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彼鲝堊x詩不要因文字而妨害對詩句的理解,也不要因個別辭句而妨害對詩人本意的理解; 要用讀者的心思去揣摹迎合作者的心志,這才可以得到《詩》的本來意義。《萬章下》又記載孔子的話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他強調不但要閱讀作品,還要“知人論世”,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追溯上去和古人交朋友,這才是讀《詩》的正確方法。孟子的見解,繼承了孔子、子夏的說《詩》原則方法而有所發展,強調讀詩者的主觀理解應力求符合詩人的本意。但他肯定“以意逆志”的主觀性,因而《孟子》中的論詩,也時有斷章取義、牽強附會之處。但在當時,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強調了解詩歌的本來含義,比起以往僅僅把《詩》作為政治交際手段和道德教材讀本的說詩法,無疑是一個進步。
《荀子》一書是戰國末年趙人荀況著。荀子說《詩》,則完全是出于禮教的需要。他認為在儒家經典的學習中,《禮》應當是最重要的,所謂“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飡壺也,不可以得之矣”(同上),因而他主張讀《詩》要用禮法為指導,即 “隆禮義而殺 (降低)《詩》、《書》”(《儒效》)。所以他實際上是把孔子、子夏強調《詩》中禮教意義的方面發揮到極致,因此《荀子》一書雖多處引《詩》,卻大部分都是斷章取義,用以強調禮教的觀點,和詩篇本義的說解往往缺少直接的聯系。
但荀子在儒家經典包括《詩經》的傳承方面功不可沒。漢代劉向的《荀子敘錄》說,“孫卿 (即荀子)善為《詩》、《禮》、《易》、《春秋》”。據清代汪中《荀卿子通論》考證,漢代的今、古文《詩經》的傳授,多少都與荀子有關。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記載《毛詩》傳承的一種說法,就是“子夏傳曾申,申傳魏人李克,克傳魯人孟仲子,孟仲子傳根牟子,根牟子傳趙人孫卿子,孫卿子傳魯人大毛公”。關于魯詩的傳授,如《漢書·楚元王傳》載,楚元王劉交“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于浮丘伯,伯者,孫卿門人也”?!俄n詩》今僅存《韓詩外傳》,《外傳》中稱引荀子說《詩》處有四十四次,可見《韓詩》的傳授也與荀子有關。因此汪中說,“荀卿之學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諸經”,應當是不錯的。
上一篇:音樂學·春秋戰國的音樂活動·先秦諸子的音樂思想與行為
下一篇:春秋學·今文學的再起和《左傳》真偽的論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