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明清時代的中藥學·《本草綱目》 及其科學價值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的問世,標志著中藥學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該書以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象、經絡等學說為基礎,對歷代的中醫藥發展成果,從中藥學的角度進行了系統的整理、歸納、分析與綜合,反映出中醫藥寶庫在那時的基本內容,因而被西方稱為“東方醫藥巨典”,李時珍也因而被舉世譽為具有世界水平的卓越的科學家。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號瀕湖,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祖為鈴醫,父亦業醫。李時珍在鄉試落第后,即棄仕途,隨父學醫。
李氏在多年行醫的實踐過程中,發現古代本草書中的一些記載錯誤太多,不切實用。如果按照這些錯誤記載來遣方用藥,不僅影響治療效果,而且還會對人的生命與健康產生危害。所以他決心編寫一部經過驗證、切合實用的新的本草著作。他用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引用自《神農本草經》以來的歷代本草書籍四十一種、各種醫書二百七十七種、經史百家書籍四百四十種,再加上到各地山野收集藥物標本,向山村野老、藥農、走方郎中、樵夫等勞動人民請教,以及親自栽培、品嘗藥物等,對古代本草書中的錯誤加以修改,并補充了大量資料和加入自己的意見。他曾前后修改這些手稿三次。最后在六十歲(1578)時撰成《本草綱目》這一不朽名著。全書共約一百四十萬字。除了收入舊本草書籍中的一千五百一十八種藥物外,再加上自己新增的三百七十四種,共載入中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
在《本草綱目·凡例》中,李氏從哲學角度闡明了撰寫此書的工作方法。他說:“雖曰醫家藥品,其考釋性理,實吾儒格物之學。”所謂格物,就是根據歷代文獻資料和李氏親身調查所獲資料,來研究藥物的性質、功能及使用范圍。這一格物之學充分說明了實事求是為李氏著書的基本指導原則。除了書的內容處處表現出他的注重實際的格物求實精神之外,書名也可能受到宋代理學家朱熹和明代醫學家樓英(1520—1589)的影響。朱熹著有《通鑒綱目》,而《本草綱目》則仿照該書格式,以綱挈目,從而做到綱舉目張。樓英的《醫學綱目》成于1565年。書中以陰陽臟腑為綱,綱下設目。書首為序例,以下按臟腑分卷。《本草綱目》的格式與它相近。樓英在書的卷首列運氣占候一篇,內含理學內容。書序中提出該書的內容為“本之陰陽以定其準,考之運氣以稽其變……酌之虛實以立其法,考之同異以正其訛”,也同《本草綱目》類似。由于成書較早,故李氏可能受到他的影響。
《本草綱目》的科學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在搜集文獻時,注重實證精神——文獻來源備列,方藥出處悉具
與現代的科學家撰寫科學著作不同,我國古代醫家在寫作時常不注明引證資料來源。李氏一洗這一弊病,對書中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物及所有方劑,還有藥物、方劑的主治、功效等均予注明資料來源。他的這種尊重他人勞動,為讀者深入研究提供資料來源的嚴肅態度,反映出他的認真求實、一絲不茍的實證精神。對于書中所列的任何資料,他都提出來自何處的說明。如以卷一“采集諸家本草藥品總數”為例,他不但在目錄中提出采集某書多少種藥,而且在以后各卷的不同部內,具體說明該部在某書中采集了多少種。到了描述具體藥物時,再次說明該藥物的來源。這樣,我們不僅可以清楚地了解任何藥物的資料來源、任何部(如草部、木部等)藥物的資料來源,還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草綱目》的資料來源主要是哪些書,了解各書對《本草綱目》提供資料的貢獻度大小。例如,雖然李氏參考古代本草書籍四十一種,但據統計,從中采集藥物二十五種以上的本草書有七種,即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唐本草》、《本草拾遺》、《開寶本草》、《嘉祐本草》、《圖經本草》。從這七種書籍中采集藥物一千三十四十六種。再加上李氏自己增加的藥物三百七十六種,合計一千七百二十二種,占全書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物的93.65%。所以《本草綱目》所載藥物除李氏新增之外,主要來自以上七種本草著作。
(2) 全面概括當時醫藥成就
《本草綱目》全面總結我國在十六世紀以前在中藥學方面的成就,是我國中藥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該書除引用當時流傳的四十一種本草著作外,還加上李氏在全國各地調查搜集的藥物資料,共收入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九種(注:實際不足此數。如卷五水部的最后一個是“諸水有毒”,不能作為藥用。卷三十三果部最后的“諸果有毒”、卷四十九鳥部最后的“諸鳥有毒”、卷五十獸部的 “諸肉有毒”、“解諸肉毒”等亦不屬藥),比當時載藥最多的《證類本草》還多出三百余種。并載圖一千一百零九幅,附藥方一萬一千零九十六首。此書收載藥物之多、引書范圍之廣,直到清代末年,還沒有一本中藥書籍能夠與它相比的。迄今為止,它依然是最具有權威性的中藥書籍。
李氏在收載藥物時,不局限于書本資料的整理,而是深入實際,不斷搜集具有實用價值的活資料。他在自己的故鄉蘄州的山林湖泊中觀察各種動、植物,注意它們的形態及生長規律,制成藥物標本;或移植于藥圃,進行長期的觀察研究及自己試服。他不斷地向當地的農民、樵夫、漁民、獵人進行廣泛地調查,從他們的口中了解各種藥物的特征和作用。他還在藥市上向藥商了解到各種藥物的產地、生態特征、生長規律、采集季節、品種鑒別、質量評估、治療效果等問題,極大地豐富了他在藥物學方面的知識。爾后,他又離家外出,行程萬里,足跡遍及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河南、安徽等地,越過名山大川,歷經千辛萬苦,多次冒著生命危險,采集了許多有價值的藥物標本,寫下了數以百萬字計的調查記錄。為編寫具有高度科學價值和實用意義的《本草綱目》,積累了豐富的實際資料,終于完成了寫作任務。
(3) 提出新的藥物分類方法
《本草綱目》成書于1578年。李氏在該書中對藥物進行分類的方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方法。以植物分類為例,他的分類與現代植物學的科學分類比較相近。英國科學史專家李約瑟認為相當于馬尼奧爾(1638—1715)和都納福(1656—1708)的分類水平,即比西方早了一百多年。有人還認為,若將此書與國際公認的西方植物分類學的創始人林奈(1707—1778)所著的《自然系統》相比,此書不僅比《自然系統》早了一個半世紀,而且有些分類比之更為精細。
在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書籍《神農本草經》中,它將所載的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分為上品、中品、下品三類。上品無毒,可以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中品或有毒或無毒。下品多毒,可以治病,不可久服。這種分類攙入了道家的觀點。古代有些道家認為植物易于腐爛,而礦物可以永存。配制長生藥物不應當用植物,而是用永不消失的礦物。所以一些有劇毒的礦物藥如砒霜、輕粉、水銀、朱砂等都被《本草經》列為可以多服、久服的上品。這種分類方法顯然脫離實際,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到了明代,隨著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發展,對使用藥物的要求比過去有所提高,加之藥物的數量已劇增至近兩千味,《神農本草經》的原始分類方法不符實際需要,歷史要求使用新的分類方法來加以取代。
李時珍鑒于《神農本草經》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類的分類方法不切實用,所以重新對藥物進行分類,糾正了古代本草書中的玉、石、土、水混同,諸蟲、鱗、介不分的混亂狀態。他在分類時,根據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水、火為萬物之始,土為萬物之母的觀點,將水、火列為首位,接著是土及金石等。如他在“凡例”中寫道:“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為萬物之先,土為萬物母也。次之以金石,從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從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從草、木也。次之以蟲、鱗、介、禽、獸,終之以人,從賤至貴也。”他將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物分為十六部。這十六部的順序是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在十六部中,李氏實際上是把藥物分為無機物、植物、動物三類。在無機物中,排列順序正如“凡例”中所說的以水、火居前,繼之為土,最后是金石。在植物中,李氏采取的是“從微至巨”的分類原則。所謂從微至巨,實際上是從低級到高級的代名詞。因此,植物藥的排列順序是草、谷、菜、果、木、服器。服器由草木制成,所以排在最后。關于動物,李氏的分類原則是“從賤至貴”,即由低等到高等。排列順序是蟲、鱗、介、禽、獸、人。李氏的這種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低級動物到高級動物的分類原則符合生物進化觀點,與現代生物學的按進化系統排列的方法是相互吻合的。
以十六部為綱來概括一千八百九十二個藥物,仍然過于繁雜。李氏在十六部的基礎上,再將藥物分為六十類。他說:“一十六部為綱,六十類為目。”這樣,他把所有的藥物都納入綱目之中。
植物藥在《本草綱目》中占主要部分。除服器部外,共為五部三十一類。這個五部三十一類的植物分類法,與西方植物分類學創始人林奈于1755年創立的兩類二十四綱分類法相比較,不僅早了一百多年,而且比他分類更細致,更有實用價值。
《本草綱目》中的每一種藥,也都有它自己的綱目。李時珍在“序例”中說:“每藥標一總名,正大綱也。大書氣味主治,正小綱也。分注釋名、集解、發明,詳其目也。而辨疑正誤,附錄附之,備其體也。單方又附于其末,詳其用也。大綱之下,明注本草及三品,所以原始也。小綱之下,明注各家之名,所以注實也。分注則各書人名,一則古今之出處不誤,一則各家之是非有歸。雖舊章似乎剖析,而支脈更覺分明。”由此可見,《本草綱目》的綱目兩字,既指書中將中藥分十六部為綱,分六十類為目;又指書中的每個藥物都有自己的綱與目:藥名、氣味、主治為綱,釋名、集解、發明為目。若能掌握上述兩個方面,即能掌握《本草綱目》的全部內容。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凡例》中,對于每一個藥都列出八項內容。他說:“諸品首以釋名,正名也。次以集解,解其出產、形狀、采取也。次以辨疑、正誤,辨其可疑,正其謬誤也。次以修治,謹炮炙也。次以氣味,明性也。次以主治,錄功也。次以發明,疏義也。次以附方,著用也。”“諸物有相類而無功用宜參考者,或有功用而人卒未識者,俱附錄之”。這些內容全面反映了藥物,切合臨床實用。
(4) 糾正過去本草書籍中的錯誤
在以往的本草書籍中,存在著一些錯誤及不科學的見解,李氏在《本草綱目》中一一予以糾正。例如,過去把一個藥誤認為兩個藥,像南星、虎掌本為一藥;或把兩個藥誤認為一個藥,像葳蕤、女萎是不同的藥物;卷丹誤認為百合,蘭花誤認為蘭草等。至于自《神農本草經》以來一直存在的認為服食水銀、雄黃等礦物藥物可以長生成仙的說法,李氏給予嚴厲駁斥。他在書中說:“大明言其無毒,本經言其久服神仙,甄權言其還丹元母,抱樸子以為長生之藥。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另如草子可以變魚等不科學說法,他都加以說明改正。
(5) 充實世界科學寶庫
李氏在各地調查、搜集資料時,并不限于醫療,而是涉及眾多學科。他的兒子李建元在《進本草綱目疏》中寫道:“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采。雖命醫書,實該物理。”指出此書不是單純的醫藥書籍。王世貞在該書序中更進一步說:“茲豈僅以醫書覯哉?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錄,臣民之重寶也。”此書不僅載有豐富的藥物學知識,而且還包括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天文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等多方面的內容,故可視為一部包羅萬象的博物學著作,也可把它當做十六世紀的中國百科全書。它在自然科學的許多學科中都作出了一定貢獻,因而充實了世界科學寶庫。
《本草綱目》自1593年刊行后,屢次翻刻再版,并被翻譯成日本、朝鮮、英、法、德等國文字,流傳到世界各國,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學著作之一。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在《物種起源》 (1859)、《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1868)和《人類起源及性的選擇》(1871)三本書中曾數次引用《本草綱目》的材料來說明雞的變種和金魚產生的歷史。如在達爾文的《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中的變異》中論及人工養殖金魚的歷史時寫道:“金魚被引進歐洲不過是兩三個世紀以前的事,但在中國的古代,它們已被人工飼養……在一部中國古代著作中提到,朱紅色鱗的金魚最初是在宋朝于拘禁情況下育成的。現在各處的家庭都養金魚作為觀賞之用。而《本草綱目》在記述金魚時說: ‘金魚……自宋始有畜者。今則處處人家養玩矣。’”由此可見《本草綱目》影響之大。此書獲得許多國內外學者的稱頌。英國科學史專家李約瑟稱贊李時珍是“藥物學界的王子”。魯迅先生在《南腔北調集》 中稱贊此書“含有豐富的寶藏”、“實在是極可寶貴的”。1956年,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為李時珍作了如下的題詞:“醫中之圣,集中國藥學之大成。《本草綱目》乃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物說明。廣羅博采,曾費三十年的殫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偉哉夫子,將隨民族生命永生。”高度評價了李時珍的不朽貢獻。
上一篇:易學·易說述略·《易大傳》
下一篇:三禮學·《三禮》概說·《禮記》的名稱及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