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戰求和失天津
面對英、美、法、德、日、意、俄、奧八國聯軍的挑釁,慈禧于1900年6月16日至19日幾次召開御前會議,集中討論和戰問題。當時,光緒皇帝以及以他為首的帝黨,幻想依靠列強恢復自身的權力,因此,對外主和,對內主“剿”。以慈禧為首的后黨本來也不愿與帝國主義作戰,但當時她們同帝國主義存在一些矛盾。特別是慈禧欲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俊為大阿哥以取代光緒帝,各國公使卻不予承認,這使慈禧對各國非常惱火。在載漪等頑固派成員的慫恿下,慈禧決定對各國宣戰:6月21日,清廷發布了宣戰詔書,聲稱要“大張撻伐”,以與各國“一決雌雄?!逼鋵?,早在清廷發布宣戰詔書之前,天津的義和團和清軍已與紫竹林租界內的侵略軍展開了激戰。從當時的兵力對比看,天津一帶的清軍至少比紫竹林租界內的列強聯軍多4至5倍,再加上義和團數萬人,居于絕對優勢。6月22日至29日,圍攻租界的清軍約有1.6萬人,義和團3萬余人。由于清軍缺乏積極進攻精神,只是向租界開炮遙擊,所以列強聯軍損失不大。義和團雖曾多次主動出擊,不斷予敵以殺傷,但也未使列強聯軍受到嚴重打擊。至26日,租界內的列強聯軍增至7000余人。27日,列強聯軍集中近3000人的兵力,攻占了天津城東面的清軍主要軍火補給點東機器局。7月初,清軍和義和團對租界的列強聯軍實施“三面進攻之計”,使其進一步陷入“欲進不能,欲退不得,疲憊已極”的境地。但是,清政府不但不激勵軍民繼續奮勇殺敵,擴大戰果,反而急于求和。7月8日,清政府任命兩廣總督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宋慶為幫辦北洋軍務大臣,為求和作準備。7月10日,宋慶率部到達天津西門外,13日便借故下令屠殺義和團,從而削弱了抗擊列強聯軍的力量。列強聯軍則由于其大沽援軍不斷抵達天津,而開始由原來的防御轉入進攻,戰爭形勢由此急轉直下。7月12日,租界內的聯軍增加到1.7萬余人,此時,在天津的清軍建制雜亂,無統一指揮,大部駐守城外各地,城內駐軍很少,無堅守防御的準備,而且業已停止進攻。在此情況下,列強聯軍自7月13日開始分兩路向天津發起進攻,至14日便輕易地占領了天津。
天津的失陷,主要是慈禧集團以戰求和政策所致。慈禧對各國的宣戰自一開始就非出于真意,宣戰不到10天,就命令駐外公使向各國解釋以求諒解。在圍攻紫竹林租界戰斗的關鍵時刻,慈禧等人轉戰求和的態度便日趨明朗。這種轉變使清軍停止了進攻,予敵以可乘之機,從而導致了天津的失陷。
上一篇:以德待蔣·身陷囹圄
下一篇:以權代法的遺憾